欧洲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了,我的朋友圈一大半人都在与他告别。
我记得第一次读不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高中,这本书出现在学校的推荐书单里。其实现在,它还是不少中学推荐学生必读的书目之一。
米兰·昆德拉,图源网络
有人说,昆德拉是带着距离写作的,许多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接触昆德拉,读不明白,但不由得常读常新,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有不同的滋味。就这样,他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位作家在中国掀起的“昆德拉热”,以及当今一代人仍然热爱他的原因。
1.1985年,学者李欧梵以一篇题为《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的文章,第一次把昆德拉介绍到中国,呼吁中国作家、读者向世界各地区的文学求取借鉴。
李欧梵提到:“写作时作家应该‘投入’,但也同时必须保持艺术上的‘距离’,没有距离感,是无法做深入的嘲讽的。这是东欧文学——特别是昆德拉的作品——对我们应有的启示。”
从那时起,昆德拉开始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兴趣。
2.1987年韩少功和他的姐姐韩刚将昆德拉英文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翻译成中文后,他的作品真正开始被中国读者熟知。伴随着 “昆德拉热”的掀起,书中的“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词语也一同在文艺青年中流行开来,成为风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 图源网络
首部中文译本出版后,紧随着一阵持续十多年的译介热潮。
3.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几乎每一部昆德拉已经出版的作品都有了中译本,甚至是多个译本。翻译甚至一度做到了与他的创作进程同步,包括他的文论节选、在报刊发表的小说都得到了译介。不少译者并非专业从事翻译,而是纯粹靠着兴趣驱动加入到了这阵浪潮中,可见昆德拉在中国的受追捧程度。
4.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昆达拉本人取得联系,正式获得了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的版权。
次年,一套全新的中文译本问世,这套书的译者集结了马振骋、王东亮、王振孙、许钧、余中先、郑克鲁等知名的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且使用的原文均为昆德拉本人认可的法文本,更真实地呈现了昆德拉作品的原貌。
从当年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可以一窥这套书在国内销售与阅读的盛况。
位于捷克布尔诺的米兰·昆德拉图书馆 图源红星新闻
2003年5月,上海《文学报》:“上海季风书园近两周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中,昆德拉的四部作品全部上榜。”“昆德拉系列已在各地形成热销之势,北京、福建、广州等地的批销和零售商要求增添供货数目……”。
2004年2月,《北京晚报》:“该套系列13种图书中已经出版的9种书,总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01万6千册,有关人士指出‘这是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外国文学脱销现象’。”
《钱江晚报》在题为《为什么铺天盖地都是昆德拉》的文章中写道:“像记者那样,当想在外地城市的书店买一本书作为纪念的时候,米兰·昆德拉成为首选。上周,记者来到北京的王府井和三联书店,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一些正在逛书店的外地人时,有一半人选择了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著,图源网络
1,曾经师从昆德拉、翻译过《小说的艺术》《帷幕》等作品的北京大学教授董强说过:“我个人认为,没有一个作家,尤其是活着的作家对中国文学界、批评界、大学研究人员产生过如此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对昆德拉哲思、美学、写作技巧不同程度的、有意无意的效仿痕迹。
2,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韩少功,受到书中“误解小词典”启发,写作了《马桥词典》,打破常规,用编著词条的方式展开小说叙述。
3,1988年,王蒙出版中篇小说《一嚏千娇》,他坦言,这本书“描写一个精致的、温文尔雅的精神施暴者,夹叙夹议,受了米兰·昆德拉的影响。”
《一嚏千娇》,王蒙著,图源网络
王蒙和昆德拉一样人生经历坎坷,他在创作中始终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精英和社会边缘者的矛盾结合体,也是昆德拉小说最常见的主人公。
4,另一个被频繁提到的例子是王小波。他的作品《我的师承》引用了昆德拉的“小说应该像音乐”,《关于“媚雅”》挪用了昆德拉的关键词“媚俗”;《2015》引用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红拂夜奔》引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的惯用命令——“脱”。
而《小说的艺术》一文更是与昆德拉作品的标题如出一辙。在小说创作观上,王小波与昆德拉“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的观点有着共鸣。他在《黄金时代》中写道: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5,陈忠实谈到昆德拉,总会提到他“关于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的切实理解”:“我切实地感知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进入了生命体验的层面,而与《玩笑》就拉开了新的距离,造成一种一般作家很难抵达的体验层次。这种阅读启发,远非文学理论所能代替。”
过去,读者通过读昆德拉思考历史、时代之困。属于上个世纪的“昆德拉热”已经淡去,但如今,我们仍能在与他相遇的过程中,获得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新视角。
这是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推荐给当代人的原因。
1,年轻人是时代机遇的宠儿,又因害怕被快速变化的时代抛弃而感到焦虑,昆德拉对此早有预言。他在《相遇》里说:“如今历史前进的速度却快得多,历史奔跑,逃离人类,导致生命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四分五裂。”
《相遇》,米兰·昆德拉著,图源网络
2,我们抱怨眼前的生活不尽如人意,遐想诗和远方却不能抵达,昆德拉看见了其中的困境:“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3,爱情的开端总是朦胧,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捕捉了这一刻:“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爱始于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开始诗化的那一刻。”
4,人生,是按部就班,还是放手一搏?昆德拉在《不朽》写道:“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年轻的米兰·昆德拉,图源网络
翻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许钧认为,小说家最大的目标就是拓展人的存在,恰恰是通过“存在”,昆德拉使每一位读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立场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
许钧希望,大家把昆德拉当成一个小说家去阅读,看他在小说中怎样透视人生,拓展人生,批判人生。
“阅读本身就是参与一种创造。如果每个读者都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探索去读昆德拉,每个人一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正是文学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