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2023年“全国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为普及安全用械知识,进一步消除风险隐患,连日来,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深入眼视光相关经营企业及使用单位进行规范整治,着重检查软性亲水接触镜(包括“美瞳”)、硬性角膜接触镜(俗称“OK镜”)、近视治疗仪等医疗器械。
日前,执法人员在一家生产“哺光仪”的企业检查时,发现其企业网站的产品页面写着“矫正假性近视、矫正弱视散光、缓解近视加深 专业近视矫正效果,测试1000+ 年龄阶段5~18岁 恢复晶状体弹性”等字样。
“这款‘哺光仪’,虽然外形、结构与市面上的哺光仪产品十分相似,但其并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执法人员介绍说,“非医疗器械作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
据悉,去年以来,家长圈里都在流行这样一个“神器”,号称“每天6分钟,近视不增长”,那么哺光仪真的能控制近视吗?它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执法人员提醒,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家长们可以查询到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哺光仪相关产品,实为弱视近视综合治疗仪,属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眼科器械中的视觉治疗设备,批准的预期用途一般为“可适用于近视辅助治疗;可适用于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患者”“主要适用于治疗少年儿童弱视、近视”等。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目前,市面上的哺光仪种类非常多,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于设备调试等不规范操作和不良事件判断失误现象也时常出现。海曙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家长们应尽量带着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视力检查,判断孩子到底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治疗,切不可盲目购买近视防控“神器”。若要购买相关产品的,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