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敦煌,寻找国丝大展里的千年之缘

潮新闻 记者 马黎 郭楠 通讯员 李晓雯2023-07-12 08:59全网传播量10.5万
00:00
00:00

太空中,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正绕着太阳缓缓运行。前几天,它有了个好听的名字——樊锦诗星。樊锦诗今年85岁,从1963年夏天奔赴敦煌开始,已经在那里工作了整整60年。

浙江人小南是樊锦诗众多小迷妹当中的一枚,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发了条朋友圈“这片星空更加浪漫了”。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小南出生在月牙泉边,从小对敦煌十分感兴趣的她,常常在梦中,见到古敦煌的辉煌。

7月12日下午,在小南的家乡浙江杭州,“2023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启幕,主题大展“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也同步开展了。这个展览首次突破壁画艺术的限制,设置古敦煌治理、敦煌与浙江版块,聚焦浙江和敦煌的千年之缘,展出来自全国9大博物馆的172件(套)珍贵文物,一级文物达30多件(套),多数文物首次在浙江展出。其中,来自敦煌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文物是首次来杭州。

就在展览开幕这天,小南在展柜里看到了一块蓝色印花绢残片,心里一惊。顶着40摄氏度高温回到家,太累了,她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结果,梦回敦煌。

640.jpg

1.

小南的这趟敦煌之旅,从“偶遇”老乡开始。这个老乡就是第一代西域都护、西汉将领郑吉。

郑吉是西汉会稽山阴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郑吉在任西域都护期间,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调节了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轮台成为汉朝时期西域著名的粮仓之一,为统一和安定西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天刚蒙蒙亮,小南就坐在了化妆台前。铜镜、彩绘陶奁,是她的心爱之物。

IMG_6935.jpg

一照镜子,完蛋,又长了颗痘痘。这是一面她很喜欢的铜镜,上面有汉隶镜铭文“君宜”“官位”,两侧对称的半圆界内均饰做“S”状的龙、凤浅浮雕,龙凤尾部相接处上下各饰云形纹,凤腹下饰“羊”字形简纹牛首。

敦煌地区出土的铜镜,种类较多,从西汉的“昭明”镜到明代的“状元及第”铜镜,历代均有出土,大约有30多块。

陶奁里放着梳头用的木梳、木篦,一端呈圆弧型,另一端是锯齿形,齿密的是篦,相对宽松一点的是梳,与如今的的木梳已经没啥差别。

WechatIMG6837.jpeg

心情不错的小南,今日份穿搭,选择了一套红色的织金锦衣裙。领子也特别做了搭配,由黑红两块织金锦缝合而成的。黑色锦,用捻金线织出菱格地上缠枝牡丹纹样,红色锦,是卷云纹地上双头鹰纹样,衣服上还缀着钱币形状的锦绣饰品。随身搭配的荷包,她挑了一只黄娟地刺绣荷包,十分精巧。

唐代钱币形饰片 敦煌研究院

鞋子呢,已经从小时候的牛皮鞋换成了大人穿的麻鞋,妈妈贴合着她的小脚专门制作的。

小孩的汉皮鞋 敦煌博物馆

大人的麻鞋 敦煌博物馆

2. 

早饭吃点什么?

主食有饼、浆水冷面,蔬菜有葫芦、萝卜、生菜,肉类是牛肉,水果有胡桃。用什么吃呢?汉代已经把竹筷、木筷、木勺作为日常餐具来使用了。

汉代木筷 甘肃简牍博物馆.jpg

汉代木筷 甘肃简牍博物馆

河西归汉后,中央开始移民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在于“连城而西,以威西国”,是汉武帝经营丝绸之路的战略考量。随着中原的农业生产经验传入,先进的铁犁牛耕开始被大量使用在生产当中。

敦煌农耕之风盛行,从北周到北宋,敦煌壁画中出现了约80幅农作画。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河西收购的粮食约占全国和乘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汉代大麦 甘肃简牍博物馆.jpg

汉代大麦 甘肃简牍博物馆

吃完早饭,家人端出几个零食匣子,里面装着各色水果和点心。这种零食盒叫多子盒,外形有圆的、有方的,里面被分成多个小格子,可以根据食品质地、种类的不同,分类放置,装满之后还可以加盖扣紧,与现代的零食盒几乎无异。

IMG_6938.jpg

东晋多子盒

正吃得开心,家里来客人了。阿明,他刚从悬泉置回来。

悬泉置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迄今为止,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悬泉置遗址于1987年首次发现,1990年至1992年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各类遗物,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这个独立驿站,让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有了保障。

悬泉汉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jpg

悬泉汉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

阿明说:我刚刚在驿站那儿写了封信,还多一些纸,送给你。

这是一张麻纸。

IMG_6928.jpg

汉悬泉麻纸 敦煌博物馆

小南想,嗯?这张纸好像挑战了我的知识储备啊。

纸,中国的四大发明,大家都知道,历史书里讲,是蔡伦发明了纸,但是不是呢?蔡伦是东汉人,历史中记载他造纸的年代大约距今1900年。

而敦煌各遗址出土了纸张,比如这张悬泉麻纸,学者们认为,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书写材料是由竹、木简牍向纸过渡的重要时期。

其实,经过理化分析,西汉发现的这些“纸”,不具备纸的特性。《后汉书》里说:“自古书契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史书讲得很清楚,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多用简牍。

后来,人们就用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叫作“纸”。再后来,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变废为宝,造成了现在我们所称的“纸”来。一个宦官(太监太监),因此被封侯。

阿明又掏出了一卷竹制笔筒,表面光滑,分为上下两节,上端还系着一节细皮绳。他缓缓展开,是两支毛笔。小南赶紧拿出砚台,练了会儿字。

IMG_6931.jpg

汉笔筒 敦煌博物馆

IMG_6930.jpg

汉毛笔 敦煌博物馆

吃完零食,小伙伴喊她去下盘围棋。

IMG_6932.jpg

唐石碁子 敦煌博物馆藏

围棋在唐代很流行,寿昌城内可能有一个具有传统精湛工艺水平的棋子制作基地,城内常常能够见到黑白两色的圆形小石子,光滑细腻的成品多为花岗岩石制成,也有少量为玉石,磨制精细,和我们现在的围棋没有啥不同。唐代沙洲每年要向朝廷进贡20具围棋子,寿昌城就是加工地。

除了下棋,敦煌人还玩顶竿、斗鸡、相扑等游戏。

3.

午后,天气凉爽,小南准备出去买买买。

河西归汉之后,由于地理位置极佳,敦煌逐渐成为商业贸易都会城市,集市上胡商云集,专门做中转贸易,用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丝绸与珠宝。

不过昨天,她家租了一头十岁的骆驼,花了6匹生绢。有点肉痛,这个月只好少做一件衣服了。

敦煌是丝绸贸易的枢纽,丝织品除了穿在身上,还能当钱用,用来买买买。租骆驼,买牛,出租土地,都可以用丝织品。尤其在唐代,拿出丝绸,等于拿出钞票,常用于支付或换取物品,“绫罗绢布杂等,与钱货通用”。比如绢练,在买卖和租赁的契约中,是最常见的被当作货币的丝织品,流通范围远达中亚。说明丝绸在中西方有公认的价值、信誉较高,是丝路商贸的有机组成部分。

敦煌文书中也多有记载:

公元744-758年,《奴隶买卖文书》中,21匹大生绢,可换胡奴一人,多宝;

公元896年,《冯文达雇驼契》中,5匹绢,可雇八岁黄父驼一头;

小南有一块很喜欢的蓝色印花绢,就被老爸用来买牛了,心痛啊。

IMG_6945.jpg

一路上,小南听到了各种语言,都是她没听过的。

早上,阿明对她说,敦煌郡有九座类似悬泉置的机构,接待过楼兰、精绝、于阗、大宛、乌孙、龟兹等24国的使团,接待时除了米、粟、麦等日常饭食外,还有酒肉,还有翻译哦——设有羌译、匈奴译、羌胡译等。外来客能从悬泉置得到中央政府给予的交通工具与稟食(就是吃官粮),还有专人护送。敦煌为丝路行旅提供了必备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供给。

有来,也有往。

汉六朝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畅通,越来越多的胡人来到浙江,来到越地,他们生活中的物品、信仰、文化也逐渐与越地文化融合。比如上虞、萧山出土的胡人俑,直观反映出胡人的面貌、衣着形态。嗯,此处可以有谐音梗,胡,古月(古越)胡嘛。

东汉胡人俑头 上虞博物馆.png

东汉胡人俑头 上虞博物馆

全球仅存十四座的北凉石塔之一——北凉高善穆石塔,是北凉时期佛教盛行于河西的历史见证。塔基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36行,纪年为承玄元年(428年)。仔细看,顶部居然还阴刻着北斗七星,塔身各像的左侧上角,还刻了八卦符号,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多宗教的融合。

北凉高善穆石塔 甘肃省博物馆.jpg

北凉高善穆石塔 甘肃省博物馆

IMG_6958.jpg

4. 

晚上,小南的哥哥回来了,满头大汗。

哥哥是做生意的。在丝路上,商人经商并不容易,运输道路漫长、货物繁多,而骆驼价格贵,特殊需求多,在商队中,主要起寻找水源、预知风暴的作用,数量相对有限,而价格便宜、耐苦耐劳、好养活的毛驴则是最佳选择。

唐三彩胡人俑 甘肃省博物馆.jpg

唐三彩胡人俑 甘肃省博物馆

唐三彩骆驼俑 甘肃省博物馆.jpg

唐三彩骆驼俑 甘肃省博物馆

最重要的是,一路上并不安全。哥哥刚经历一场劫后余生。

不同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中都有“商人遇盗图”的记载,粟特商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交易的领域,在敦煌等丝路重镇上,形成了许多粟特部落。也正是因此,不少怨贼盯上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商队中出现了专业保镖——作人。

夜间前行时,商队点燃火炬(苣就是古代的炬,《说文解字》里有),照明、取暖、做饭,关键时刻还可以作为报警信号。

汉苣 敦煌博物馆藏 1979年马圈湾遗址出土

哥哥每次遇到危险,还会拿出自己的神器——铜弩机。弩机是一种有远距离杀伤力的冷兵器,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直到火器开始在军事中广泛应用,这种弩弓类武器才逐渐衰弱。这件晋铜弩机是弩的重要构件之一,装在弩的后部,与现代的枪炮射击方式大致相仿。

晋“敦煌库”铜弩机 敦煌博物馆.jpg

晋“敦煌库”铜弩机 敦煌博物馆

5.  

转眼,小南来到了1962年,远远望见莫高窟大牌坊前,年轻的樊锦诗和老师、同学们,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相隔万里的浙江与敦煌,这一刻再度相汇。

从古丝绸之路开通,郑吉担任汉代第一任西域都护开始,商人、僧侣多有往来。至汉晋时期,丝路繁盛,浙江地区的青瓷器中,出现了众多的胡人形象。五代宋元以来,浙江地区的文化、科技、艺术日益繁盛,传播至敦煌等河西陇右地区。

西晋胡人俑堆塑罐  临平博物馆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莫高窟和杭州烟霞洞同时绘制和雕刻了同一粉本来源的孔雀明王像。敦煌、浙江同时流行捺印千佛的《佛说佛名经》,同时出现了图文并茂的钞本《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

唐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浙江省博物馆

五代宋元时期,杭州地区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曾出土北宋时期杭州泰和楼大街佛像金箔店印刷的广告,可见杭州造像和印刷技术的精湛。陇西人李惠月在西夏亡国后,辗转江南嘉兴、杭州等地,刻印大藏经,分施各地寺院。

再至20世纪,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叶昌炽对千佛洞的文物宝藏记录并加以研究;罗振玉为敦煌学奠定了基础;王国维为敦煌写卷;画家、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用一生守护敦煌;而“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如今依然在敦煌莫高窟工作。

再转眼,小南回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回到了“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现场。她走进运用数字技术等比例复原的第285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是敦煌莫高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被称作“中国的万神殿”。

日天、月天、力士、飞天、雷公、伏羲,包围着她。这一刻,梦醒了。

小南想着,要为浙江与敦煌未来的缘分添上一笔自己的印记。

【展览信息】

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

时间:2023年7月12日至8月22日

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临展厅

展览免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史春波

最新评论(12)
海棠娇媚 · 2023-07-12 11:27 · 浙江杭州回复
小南在展览中看到的蓝色印花绢残片引发的梦境,可能是她对敦煌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情感的体现
慕容婷婷 · 2023-07-12 11:27 · 浙江杭州回复
展览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展示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潮客_arbbhs · 2023-07-12 11:27 · 浙江杭州回复
小南对樊锦诗及其所热爱的敦煌文化产生兴趣且保持梦想,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值得鼓励。
芒果汁 · 2023-07-12 11:27 · 浙江杭州回复
樊锦诗星的命名是对樊锦诗这位长期从事敦煌文化研究、为中华传统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一种崇高表彰和纪念,也是对她精神永存的美好祝愿。
野味仙儿 · 2023-07-12 10:06 · 浙江温州回复
敦煌文明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密不可分。
南山有咖啡 · 2023-07-12 10:06 · 浙江杭州回复
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敦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吸引了许多来自中亚、印度、波斯地区的商人、僧侣和学者来往,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敦煌文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潮客_3razh2 · 2023-07-12 10:06 · 浙江杭州回复
敦煌壁画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间生活等,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梦幻Fantasy · 2023-07-12 10:04 · 浙江舟山回复
敦煌的梦,吸引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走一走来时的路,领略一番昔日的辉煌。
潮客_3ai6hy · 2023-07-12 10:04 · 浙江杭州回复
值得一看,千年一梦,摧残文明的魅力。
咖啡Bear · 2023-07-12 09:56 · 浙江宁波回复
这些文物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穿越千年个人我们见面
潮客_w4u5hu · 2023-07-12 09:55 · 浙江杭州回复
敦煌的文化独有魅力,一起跟着去感受这场千年的梦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