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
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在浙江省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陈列着一件由100万根麦秆剪贴而成的工艺品——《清明上河图》,这件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的工艺美术精品,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蒋云花带着子女和学生历时5000多个工作日制作而成。一根小小的麦秆,长不过几厘米,宽还不到一厘米。从一根根不起眼的麦秆,到剪贴成长23.8米,宽1.2米的巨幅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还原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小小的麦秆演绎出浓浓的市井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成为浦江麦秆剪贴的扛鼎之作。
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一角。蒋云花供图
浦江麦秆剪贴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明末开始在浦江民间流传,主要是用作麦秆团扇及麦秆草帽的装饰,代替刺绣。后来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到清代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特色工艺礼品。1956年,浦江麦秆剪贴开始规模生产并出口到国外。上世纪80年代,浦江艺人创作的贺年片、书签、日历牌、台屏、大小挂壁、立地屏风,以及各种动植物型礼品盒、罐、花瓶等23件麦秆剪贴在全国工艺展览会上展出,引人注目。
从小喜欢麦秆剪贴的蒋云花,1981年创办了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全力投入到麦秆剪贴工艺的研究与创作。1982年,她创立了“云花牌”麦秆剪贴画。随着对浦江麦秆剪贴的钟情,她一直在思考着创作麦秆剪贴的创新与突破,长期的思考,不懈地努力,终于让浦江麦秆剪贴凤凰涅槃,演绎出独有的人间传奇。
一
2008年秋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68岁的蒋云花一大早来到了位于浦阳江畔的浙江省浦江县工艺美术厂里,厂房并不起眼,甚至有点破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蒋云花的情绪。她痴痴地伫立在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前,这幅设色绢本作品,是蒋云花半年前特意从杭州买来的。半年多来,蒋云花已经数不清多少次站在这幅作品前,一幅幅场景,一个个人物,甚至连牛羊驴马,都已经深深地映入她的脑海,她在想着一件事,用一根根小小的麦秆,剪贴出这幅鸿篇巨制,这能成吗?
蒋云花与麦秆有缘,她的老家在浦江山区中余乡周宅村。小时候,扎着两根小羊角辫的蒋云花,第一次看到母亲手里拿着的扇芯,就向母亲问个不停:这红红绿绿的花草是什么做的呀?我们这里怎么会有这么美好的东西?
母亲抚摸着云花的头,给她说麦秆剪贴的往事。这位农家妇女并不知道麦秆剪贴源起于何时,但她知道,有钱人家的姑娘用丝线绣出扇芯;没钱人家呢,就用自家种植的麦秆,染成彩色,然后剪贴出小花小草,做成扇芯,让扇子更加精美,代代传承。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蒋云花心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长大后,蒋云花看到浦江集市上的麦秆扇,觉得特别亲切。后来,蒋云花创办了浦江县工艺美术收发站,专业做麦秆画,小小的麦秆成了蒋云花的事业。从巴掌大的扇芯、书签、贺卡,到年画大小的麦秆剪贴工艺品,再到几平方米的大型麦秆剪贴工艺礼品,蒋云花不断揣摩探索着麦秆剪贴工艺,逐渐把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发扬光大,也成就了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称号,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还可以再突破么?蒋云花时常思考着这个问题。麦秆剪贴,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工艺复杂,薄如蝉翼的麦秆片,要经过浸、熏、蒸、漂、破、刮、染等20多道工序,最后用麦秆片剪贴成品。数十年的努力,蒋云花一直在麦秆剪贴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突破,作品也越做越大。但是,要将原本是色彩画出的作品,用麦秆艺术来表现,困难重重。还有,制作巨大的麦秆剪贴工艺品,耗时费力,万一不成功呢?
有了一个目标,不去走一走,怎么能够知道是否达到终点呢?!拼一拼,也许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蒋云花这样想着,便有了创作《清明上河图》麦秆剪贴画的梦想,也有了她站在这幅作品前凝神屏气的日子,思考着,谋划着,行动着……
蒋云花(中)和张霓环(右)在制作《清明上河图》。蒋云花供图
二
制作麦秆剪贴精品的第一个问题是制作材料。要把麦秆剪贴制作成传世精品,蒋云花最先想到的是底板。麦秆剪贴工艺品,需要把麦秆黏贴在底板上,过去用纸板、三合板等作为底板材料,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还潮、发霉、变形等情况,造成作品损坏。《清明上河图》是这样的长卷,在选用底板问题上,蒋云花多方请教,并到金华、东阳等地考察,最后决定选用红木板材,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潮湿产生的变形损坏情况。
前行路上,困难重重,每克服一次困难,就是一次艺术创作上的提升。经过精心谋划,蒋云花将《清明上河图》原作放大4倍,带着子女和学生开始了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之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气势恢宏,既有市井闹事的繁华盛景,车来人往;也有小桥流水的清波荡漾,鸟语花香;还有亭台楼阁的明月清风,诗意盎然。其中人物就有800多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撑船的,划桨的,做生意吆喝的,挑担子的,闲聊的等等,蒋云花不断揣摩画中人物的神情,逐个突破;在麦秆剪贴表现的基础上,再用电烙铁烫出人物的明暗色调,让人物更加鲜活。《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美轮美奂,怎么让那些建筑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蒋云花注重着每一个细节。建筑物上面的瓦片数以万计,假如采用简单的处理,可以采用长条的麦秆片,再配上适当的麦秆丝,拼贴出屋顶的效果。但是,这样的作品缺乏立体感。怎么办?蒋云花看到建筑工匠在翻盖瓦片的场景后,大胆提出采用建筑工匠的手法,用麦秆片剪出一片片的瓦,然后用镊子一片一片地黏贴在屋顶上。“成了,成了——”蒋云花像小孩子似地跳起来,为自己找到新的创作方法而欢欣鼓舞。那一片片指甲大小的瓦片,就那么一片一片地剪起来;然后一片一片地盖到了屋顶上,这是多么地费时费力啊,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人无比震撼,也让人感受到蒋云花对工艺美术事业一丝不苟的卓越追求。
《清明上河图》长卷中的作品名称比较单一,放大以后的几个大字,用麦秆剪贴如何来处理是个难题。蒋云花和学生们想了很多方法,都觉得不满意。有一次,一位学生带来一块十字绣,细细密密的小方形给了蒋云花启迪,说干就干,她裁出了麦秆丝,慢慢拼贴着,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在不断地比较中,她选择了六边形。蒋云花的一名学生,整整花了六个月时间,用麦秆丝编织的六角形,完美地拼贴出“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
有梦不觉天涯远,难,怕什么呢?办法总比困难多。在麦秆剪贴艺术之路上不断求索,蒋云花带着子女和学生们实现了梦想。2010年4月,耗时5000多个工作日的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终于完成。站在这幅梦寐以求的作品面前,蒋云花感慨万千,她已经记不清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也记不清流过多少汗水,更记不清付出了多少艰辛。现在,她终于可以安心睡上一觉了。
蒋云花在制作麦秆剪贴画。蒋云花供图
三
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的横空出世,在浙江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小小的浦江麦秆剪贴就以这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这是麦秆剪贴技法的集大成,是对浦江麦秆剪贴工艺的一个总结,更是对麦秆剪贴工艺的一种突破,在麦秆剪贴工艺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浙江省文化厅原非遗处王淼处长观看《清明上河图》后,不由自主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精美绝伦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蒋云花用40年匠心坚守演绎出的浦江麦秆剪贴传奇,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伴阅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选用了书写浦江麦秆剪贴《清明上河图》的文学作品,对蒋云花坚持不懈追求艺术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清明上河图》惊艳亮相,参加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品博览会,赢得了评委一致好评,获得金奖。2010年5月,《清明上河图》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博得了中外观众的喝彩。
“美的东西,都是有手的温度的。”是啊,水滴石穿,百炼成钢,蒋云花和她的子女、学生们用巧手剪贴编结着美丽的浦江麦秆剪贴,她们朴实无华的行动,体现了“匠心就是化普通为神奇”这一哲理。
麦秆很小,《清明上河图》很大。当你站在浦江麦秆剪贴《清明上河图》前时,也许你也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小到极致,也是一种大美。滴水成海,从小到大,也展现出蒋云花在麦秆剪贴艺术之路上深耕数十年的工匠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