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穿越《长安三万里》,高适会怎样讲他和李白、杜甫、孟浩然

    潮新闻 记者 宋浩2023-07-10 07:49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这个暑期档的黑马来了!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两天斩获2亿票房。豆瓣近6万网友打出了8.0的高分。追光动画摘掉了《杨戬》上映时“讲不好故事”的“帽子”,贡献出了一部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
    上周日记者去看了下午场,有不少成年观众,他们在《长安三万里》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家国,看到了时代。如果你带孩子去看,建议是10岁以上对唐诗和历史有一定认知的孩子,还要考虑到近3个小时的时长。
    影片以高适和李白的交往、友谊为主线,勾勒了盛唐时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诗人的命运蹉跎,让不少网友感慨万千。如果穿越回到大唐,回到长安,高适或许会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他所生活的那个诗人云集的辉煌时代——

    我叫高适。35岁这一年,我还是一事无成。

    我祖父高侃,大唐名将,西讨突厥、东镇高句丽,赠左武卫大将军,封国公。他死后下葬规格极高,葬于乾陵,李治和武则天身边。祖父死后,高家门庭冷落,到我这一辈已经是寻常百姓家了。

    19岁我第一次到长安,一线大城市,希望有机会出人头地。长安对我这样的年轻人太不友好,生活成本高,我很快离开。我的朋友要么像王之涣,太原王氏家族;要么李白这种,家里有钱,走南闯北见识广;要么像杜甫,家里历代为官,在大城市出生。我简直像个土包子。

    剧照 高适

    离开长安,我去了二线城市河南宋州的乡下,房价便宜,我开始种田了。但我不想这样终老,我要跟祖父一样建功立业、拜将封侯。28岁那年我去了河北,投简历给朔方节度使李祎,没录取;后投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干了几年就离职了。

    王之涣也在那工作,这哥们才华很高,但一直怀才不遇,跟我一样。离开张守珪那里,我又去长安参加科举,没考上又回了河南。我就35岁了,在人力市场我已经没有优势了。

    因为在北方边关的经历,我写了首《燕歌行》。男儿谁不想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我们在战场上命悬一线,有些人在帐下搂着美人喝酒跳舞。同袍战友一批一批倒下,有的人都没了,老家还有信寄来。我们不是怕死,怕的是没有李广那样会用兵的领导。

    image.png

    高适和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李白说我这一句写得好,去战场上走一遭,这种就是很平常的记录。“万里长征人未还。”“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样的诗,王昌龄、岑参、王翰、王之涣也写,早一辈的杨炯、骆宾王也写。

    我没说搂美人的是谁,但大家都猜到是张守珪。我这首诗传开了,因为揭露腐败内幕,我的简历也差不多被拉黑名单了。

    直到十几年后,我的机会才到来。48岁时,在甘肃凉州,我在哥舒翰的幕府中任秘书。三年后,安禄山反了,我辅佐哥舒将军守潼关。潼关没守住,皇帝跑路去了成都。我从潼关逃出来,一路追皇帝。路上我看见长安陷入火海。

    太子李亨即位,荆州大都督、永王在江东招兵买马。新皇帝以阴谋叛乱、割据江东为罪名讨伐永王,派去讨伐的人就是我,新任淮南节度使。这一年我54岁。

    image.png

    晚年高适

    从一个八品的秘书,短短三年一路升为节度使。放以前这谁能信?

    白发蹉跎50多年,我竟然有成为封疆大吏的一天。安禄山毁掉大唐盛世,生灵涂炭,我恨他,但夜半难眠,我想也许应该感谢他,没有他,我一个50岁的老秘书可能永远没机会。

    61岁,死前一年,我封侯了,渤海县侯,比我爷爷的公爵低一级。但我满足了,唐朝300年所有诗人中,我是唯一封侯的。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我不耀眼。但在朝廷中,我位列公侯(主要因为运气)。我认识的那些人,贺知章、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王之涣、李白、杜甫、王昌龄、常建、刘长卿、崔颢,谁也没有这样的运气。

    我们这些人中,谁不是少年立一番大志向?李白自比大鹏鸟,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小兄弟杜甫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第一流的宰相。后来谁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image.png

    李白

    大唐就是这样,科举不是什么人都能考,录取数量太少,很多人考到50岁才能考上;请名流举荐吧,名流的门口天天有人排队,轮也轮不上。

    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天生没资格考科举,只能请名流举荐。《与韩荆州书》《上李邕》……写了多少,用他自己的话说,“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我这个朋友内心很高傲,敢“天子呼来不上船”。低三下四去逢迎,他憋不憋屈?

    再加上朝中人心复杂,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踩坑。我当年因为一句“美人帐下犹歌舞”蹉跎到50岁,好在后来还有机会。有些人就没这种幸运了,比如李白。得罪了宰相李林甫,他投奔谁也白搭。

    李白的书法《上阳台帖》

    世事就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后来的李贺因为避父亲的讳,也天生没有科举资格;李商隐很年轻就考中进士,但因为妻子家族牵涉党争,他一生也没有出头之日……找谁说理去?

    我们这些人的生命,十年又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以前我们年轻时志向很高,以为自己将来会是宰相、将军,后来才发现,我们大多都是平凡的人。这就是我们盛唐的诗人的人生。

    但我们又是不平凡的。大唐盛世转身成云烟,而我们写下的诗不朽。所谓“盛唐气象”,不在王侯将相,不在豪门夜宴,而在我们笔下。中国诗歌从周代《诗经》而下2000多年,在盛唐的几十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王维海报

    我们用诗歌吟咏我们的志向。28岁的孟浩然希望自己也有出仕做官、为国效力的机会,写《临洞庭湖上张丞相》给丞相,他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王昌龄与我一样人在军队,他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也写边塞诗,他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涣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image.png

    李白《李太白集》

    李白在长安当翰林学士,但皇帝只让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他不想做御用文人,只能一边痛苦,一边找贺知章等人喝大酒。最后受不了痛苦,三年辞职了。理想破灭后,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边喝酒一边哭,最后还是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用诗歌吟咏永恒的亲情和友情。岑参在高仙芝将军麾下工作,在大漠碰到有人回长安,他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带个信回去,岑参平安。

    image.png

    傅璇琮先生《河岳英灵集研究》

    孟浩然从武汉去扬州,李白写诗送别,他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目送小船消失在天边。

    杜甫在战乱中跟家人失散,想念弟弟,他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在永王兵败后被流放,杜甫听说消息急得不行,晚上梦到李白,他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们用诗歌吟咏田园静好、烽火狼烟、时令物候、咏史怀古,记录我们生命中的那些感动,这些感动中,展现的是盛唐时代的豪迈气象。我们不怕失败,我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之后,依然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后世评论家把诗史比作一个人的生命史,魏晋六朝诗是稚气未脱的童年,宋诗是看透人生的中老年,唐诗是朝气蓬勃的青年。

    image.png

    杜甫 剧照

    热情爽朗,富有光明的理想、不屈的朝气、青春的美丽、勃发的精神,这是属于盛唐诗的永恒的魅力。

    这个时代,还有“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有颜真卿的书法,有公孙大娘的剑,这都是属于大唐的气象。

    image.png

    高适《高常侍集》

    作为盛唐诗人最卓越的代表,杜甫被尊为千古“诗圣”。他不是官位最高的,也不是最潇洒倜傥的,甚至这位小兄弟的诗都没收入《河岳英灵集》。但是,他以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以特稿般的笔触,记录下社会转型时那些无力的普通人:“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盛唐诗的繁荣与盛世同步。小兄弟杜甫,见证了盛唐最后的余晖。

    李龟年 海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是盛唐诗的最后一首。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的宴会上,我们都见过这位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他用歌声征服了无数人,他与公孙大娘的剑舞是盛唐文艺的象征。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湖,与晚年的杜甫相遇了。杜甫老了,李龟年更老了,青春不再,盛唐不在。但繁花之后不是一场梦,因为我们留下了诗。这是我们的盛唐气象。

    image.png

    杜甫《杜工部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