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断断续续掀开神秘面纱的武义“古城”,为千年古邑赢得了不少风光。她的一举一动,一不小心就牵动全城目光,引来全民打卡。今年,古城西边空地上仿佛一夜间冒出来的“南门夜市”,就是这样的一场赶“烤”。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和美食的,夜市的火爆就可以见得。前阵子,山东淄博成为了夜市“顶流”,引得一波又一波“赶烤大军”奔赴。
距离可以产生美,还能增强人们对夜市景象与美食的欲望。即使是远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武义,夜市的火爆程度也足以成为本地热点。
武义南门夜市于今年4月23号开始试营业,初期人流几乎每天都是爆满的状态。此外,还有白洋渡夜市、桐琴夜市纷纷出圈……现场窜动的人头、朋友圈炫的图片、抖音刷的视频等等,武义人的生活元素里,少不得“夜市”二字了。
夜市不仅仅是夜市,也是促进消费、服务群众、增加烟火气的密码。能不能持续红火?会不会一地鸡毛?“红”过之后,关于夜市的话题,也很多。
(一)
帝王的偏爱,让夜市在历史的书卷中更炙热。
书籍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说宋仁宗赵祯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素以清心寡欲自我标榜。某夜,仁宗对夜市生出艳羡之心,倚窗而望并向宫人询问了一番。
千年前的这一夜,可以见得:“夜市”这个屡见不鲜的名词,从古代开始,就已经不简单了!
宋朝夜市的火爆,在历朝历代都是独一份: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路上行人络绎不绝;酒楼、瓦肆等各种娱乐场所生意红火。夜半三更,兴尽而归者不在少数。寻常百姓更是火爆夜市的参与者。
“酒浪摇春不受寒,烛花垂烬忽堆盘”,陆游在《夜宴》中写到的这句让我们得见宋人夜宴的奢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写临安的元宵之夜,则将繁华、兴奋、热闹、躁动等各种景象都跃然于纸上了。
那么,在宋朝之前就出现的夜市,为什么直到宋朝才真正繁荣起来呢?我们知道,宋朝之前的唐朝被赞为“盛唐”,宋后是以勇武冠世的元朝,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宋朝却常被称为“弱宋”。
其实,“弱宋”夜市的成功“突围”,是宋朝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北宋时直接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宵禁制度,茶楼、邸店、瓦舍和青楼等逐渐丰富了夜晚的娱乐场所,夜市初具规模。
南宋时期,宋朝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帝辇之下,百业云集,四海通商,临安的人口迅速膨胀。北宋初年形容临安的这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参差十万人家”已经不够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吉军说:根据学者研究,彼时临安人口数量至少有150万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都市人口里面是最多的。
宵禁制度、坊市制度的放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膨胀,各项因素促进了夜市的发展与繁荣。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这样记述临安的街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宋朝形成了开放型城市新格局,常常是夜市的店铺刚刚打烊,早市的店家就已经打开排门迎接客人了。
(二)
历史的垂青,在武义或也可来一场“临安梦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城市中心的武义古城,迎来了一拨又一拨人潮,游客们穿过古色古香的孔园和文庙的万仞宫墙,走进香气萦绕的南门夜市,一边浸染着传统文化,一边大快朵颐,让自己的味蕾得到充分的释放。
有数据显示,南门夜市营业开始火爆程度超出预期。特别是五一假期期间,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打卡,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6万人,成为撬动消费、提振古城人气的流量密码。尽管现在开业的热潮与假期的高人气流量已经淡去,但南门夜市的人流依然保持日人流量5000人以上,妥妥地抢占了流量C位。
南门夜市中,涌现出一批深受吃客们喜爱与支持的摊主。比如很适合夏日气息的牛魔王烈火牛肉,每天都有人惦记的赵记泡菜臭豆腐,总是热火朝天的123肠粉,面包商店的武义文昌阁文创雪糕,富婆快乐屋的广西特色口味水果……色、香、味点亮着夜市的各个角落,哪怕到了夜里10点多,主打“小烧烤和串串烧”的62号摊位前依然座无虚席。
首届武义发展大会期间,乡贤陈红阳发了条朋友圈:家乡武义古城夜市,之前我只在台北见过这么热闹的夜市,这么浓郁的烟火味,我的小孩玩得非常的开心。
网上有句话:“让别人爱上你这座城,就先让他爱上你的味”,道出了美食对于城市品牌打造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对照火热的淄博烧烤,平心而论,想要走得更远,武义夜市还面临不少挑战。
摊位摆放稍欠新意。现在有一种专门的商品陈列师职业,专门根据顾客的购买需求科学地摆放商品,引起顾客最大的购买欲望。同样,夜市摊位、食客桌椅的摆放也是一门学问,“摆”出新意,“摆”对内容,形成独特的消费场景,自然就能带动人气旺起来。比如,下雨天冷饮摊生意欠佳,是否可以和烧烤摊搭配组合,一热一冷,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杭州拱墅区的小河直街,在外摆政策出台后,恢复了久违的人气,特别是运河边的品茗雅座,更是一位难求。
差异化路线不够明显。前不久,笔者在南门夜市逛吃了一圈,发现200多家摊位中卖鱿鱼的就占了近20家,做法大同小异,外观像“复制黏贴”。有网友说,武义夜市元素太少,不该叫夜市,应该叫“美食街”,但美食又没有新意,价格偏高不说,吃来吃去就是淀粉肠、小炸串这些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平时在路边摊也能找到这些东西,逛吃了一圈最后只留个“尴尬”。
服务体验没有极致。一份美食真正打动人的,往往不仅是美食本身,还有美食背后的很多因素。比如环境,对顾客来说,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下享受美食,会让满嘴的幸福感更加爆棚。如果面对杯盘狼藉的餐桌,再好的美食都让他们难以下咽。一位环卫女工说,他们保洁时间是晚上6点至10点,10点以后卫生就没人清洁了。有市民笑言,在南门夜市里吃个肉串,蒸腾的烟雾恍如“仙境”,风一吹,让人眼睛都睁不开。
还有商户反映,武义夜市如果像淄博一样吸引外来食客就好了。一句句诉求的背后,需要更加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服务。
(三)
夜市 ≠ YES。
从最初的小南门大排档,到如今的南门夜市,武义群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古城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其实一开始是觉得场地空着可惜,想着聚拢人气“赶烤”试摊,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筛选产品。但没想到开场效果、火爆程度、群众诉求都远远超乎预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打个样,试试水,但南门夜市开业就火,迅速成为武义夜经济一扇“窗口”,就该起到促进消费、服务群众、提升烟火气的作用。那么,该如何以夜市为牵引,因势利导丰富古城业态,提振古城人气,拉动文旅消费,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不妨好好考虑。
打造“人有我优”的常态。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以“制度”成就“治理”,是夜市要走的最关键一步。武义本土知名文艺作家鄢东良就建议,可以制定关于夜市商品准入的相关制度,通过对商家进行筛选,让商品数量更丰富的同时减少商品同质化现象。
夜市人气火不火,拳头产品很关键。就像是网友总结的,烧烤还是那个烧烤,但是当烧烤和具备独特山东味道的小葱、小饼结合在一起时,淄博烧烤的特色就已经足够鲜明了。这方面,武义也有自己的优势。郭洞竹筒饭名声在外,宣平小吃花样多多,还有藏在武义人记忆里数不清的儿时味道------如果能引导商家结合地方美食打造一款特色拳头产品,让人吃起美食,就能想起武义,夜市就成功了一半。
保持“活动好服务优”的状态。好的活动能吸引更多的人气,撬动更广阔的市场。比如,有摊主反映,经过初期的火爆,南门夜市人气不如以前旺了。管理方适时推出了啤酒节、民星演唱会、小型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了新武义人甚至周边县市居民、外来游客吃美食、逛古城,人气一下子又旺了起来。再比如,年初的“婺风国潮”开年大戏,短短四天,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5.8万人次。不仅给建设多年的温泉小镇带来一次对外亮相的机遇,更是有效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加速复苏。
当然,好的活动,还要配套优质的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合力的环节:
只有相关部门单位实行联动,行政管理、交通管理、消防安全、卫生安全等各个环节协作,才能得到长效管理。前段时间淄博烧烤出圈,我们注意到淄博的夜市里公安小姐姐出镜了,一句“看,警灯闪烁,我们一直都在”,亲切的表达可谓给足了大家安全感。吸引外来游客方面,可以多组织一些短视频大赛,争取流量加持;文旅景点、温泉酒店等可借鉴淄博经验,提供逛夜市免费接送服务等等。
拥有“包容呵护”的心态。任何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夜市如此,古城发展也不例外。一方面,社会应多些包容,平常心看待古城成长,既要容错急于发展的“复制黏贴”,也要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哪怕夜市最终熄了火,也会让人记住今年春天的那个“味道”。另一方面,管理方要善于结合群众诉求,用包容的理念规划设计古城发展业态,完善文化、商业、旅游功能,将古城建成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力争让“网红”变“长红”。
总的来说,你要做夜市就不能只做夜市。这不是笔者的要求,而是现实问题可见。要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游玩之乐;要给大家味蕾的享受和精神的向往;要带动就业,要丰富经济业态;要偶尔透露出一些人文关怀,将物质共富提升到精神共富的层面。
难吗?难啊!但绝大多数人都想让夜市YES吧?大宋夜市,赶不上那时代了;淄博烧烤,毕竟是别人家的;武义夜市,武义古城,我们也多点期待和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