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从“誓师女孩”到“武汉被撞小学生母亲”,再到“冤枉地铁大叔偷拍事件”,一系列事件让大众领略到了一如“黑洞”般的网络“威力”。犹记得11年前,也就是2012年,我国首部聚焦网络暴力的电影《搜索》,曾因讲述“女白领公交车不让座被‘人肉’后而跳楼”的故事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人们关于“网暴”的巨大关注和热烈讨论。11年后,为何悲剧仍在不停上演?作为普通人除了对“网暴”心生恐惧继而战战兢兢外,有何法律武器能够成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底气”?
为有效打击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三部门6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后,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发布不良内容的话题和群组”等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个词语——“网暴”。
图源:新华网
为何“网暴”愈演愈烈
此前,网信部门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但潮新闻记者在梳理相关信息时,发现不少网友表示,手册虽然完备,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李昌林分析称,“‘网暴’引发的悲剧一再上演,背后既有网络‘喷子’、流量大V的恶意炒作,也有跟风者的推波助澜,价值观扭曲、判断力丧失以及监管乏力,是导致悲剧的根源。”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多数具有匿名性,因此信息传播者在传播未经确认甚至是故意歪曲的信息时,受到的社会道德约束较小,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下,信息的失真、歪曲会经常发生。”北京海润天睿(杭州)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杨振威告诉记者,“网暴”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情况,它会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影响企业的商誉甚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因此从法律上去规制“网暴”行为亟不可待。
如何打击、遏制“网暴”
杨振威表示,此次《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一定程度上能对“网暴”行为形成威慑和打击,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化国宇表示,落实网络实名制,是保证网络言论实现“自由而有序”的一个基本保证。“任何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都应是在法律框架内的。如果超越了法律,这个自由也就不再成为自由。”
化国宇认为,“网暴”往往是一群人“群起而攻之”,相关事件立案难、取证难,若没有造成人身伤害,相关部门追究此类违法行为的动力和积极性也就不足。一些执法机关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这也是滋生“法不责众”心态的一大原因。而像6月份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各个法律主体的职权和职责,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应进一步提升宣传力度和文明倡导力度,从而提高大众网络行为规范的意识。
作为网络中的每一份子,又能做些什么?李昌林表示,广大网友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的判断力,不跟风、不炒作,避免成为“网暴”的帮凶。
“今日我若默不发声,明日将无人为我摇旗呐喊。”网络暴力事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期待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普通人都随时可以用法治利器保护自己,让“网暴”者无可逃遁,并付出相应的代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