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新闻独家对话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打破“玻璃墙”,努力成为光

    潮新闻 记者 蓝震2023-07-04 23:17全网传播量2252
    00:00
    00:00

    “一位聋人女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但是,她的求职经历却颇多坎坷,她的父母呼吁——请给杨洋一个机会。”

    1996年3月12日,《钱江晚报》在头版和第9、12版进行了详细报道,让很多人记住这位自幼双耳失聪、凭着认口型学会说话的杭州姑娘。1992年,杨洋考入杭州大学数学系,成为自中国残联成立以来第一位通过平等竞争进入普通高校深造的听障大学生。

    然而,4年之后,她被挡在求职大门之外,无奈之下,杨洋的父母给报社发来了求助信。当年,《钱江晚报》发出“请给杨洋一个机会”的呼吁时,得到了一阵响亮的回声:给千百个杨洋以千百个机会!那一年,“杨洋们”如愿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704201630.jpg

    在委员通道上,杨洋哽咽地说道:努力学说话,成为普通人;努力成为光,照亮和我一样的人。

    多年过去了,杨洋在哪里?如今从事什么?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有眼尖的读者认出了她。在委员通道上,杨洋哽咽地说道:努力学说话,成为普通人;努力成为光,照亮和我一样的人。

    这段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有网友留言:你就是光。

    不久前,潮新闻记者在中国残联见到了现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主席的杨洋女士。当下正值高校大学生毕业季,她想用自己的经历,给更多人以温暖和力量。 

    打破“玻璃墙”

    海伦·凯勒说:盲,是人和物之间的距离被隔断了;聋,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隔断了。杨洋则用“玻璃墙”来形容这个被隔断的距离。

    1978年春天,5岁的小杨洋因药物中毒导致神经性耳聋,就此双耳失聪。从那时开始,小杨洋的世界便寂静得没有一丝声音。

    开水的声音,闹钟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海浪的声音,雨水的嘀嗒声……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声音,直到40多年后她才听到。“这是我植入人工耳蜗之后,经历了一年康复期,才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杨洋顿了下,“怎么形容这种心情呢?那是一种长时间闷在水底,探出脑袋后看到外面世界真相的感觉。”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对于杨洋来说,她一直和这面“玻璃墙”作抗争,从未放弃。

    微信图片_20230704201823.png

    杨洋和父母在一起。钱江晚报资料图

    “我是家中的独生女,回头想想,我觉得最悲伤的是父母,孩子是感觉不到的。但是父母并没有把负面情绪传递给我,而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杨洋说,父母无私的爱,给了她成长的力量。

    小杨洋双耳失聪之后,无数个夜晚,她的父亲黄荣都无法入眠。第一次让黄荣看到希望,是一次给杨洋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了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黄荣在纸上画了一张猪八戒草图当面具戴在自己脸上,又在自由市场买来半只西瓜切成几片。之后,“猪八戒”拿起一片西瓜“啊呜”咬了一口,杨洋也照样“啊呜”咬了一口。黄荣拿开西瓜张大嘴巴“啊呜”叫了一声,杨洋也移开西瓜张大嘴巴“啊呜”叫了一声——这意外的发音顿时使黄荣眼前一亮!杨洋是可以读汉语拼音的!

    “我的听力损失是最重的一级,人的语言大部分都在高频,比如zhi、chi、shi、z、c、s,类似这样的音节我基本上都听不见的。怎么办呢?只能靠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我爸爸就不断给我纠正,我不断重复。”

    黄荣用三年的时间教会了杨洋看口型辨发音的绝活,从而杨洋开始能像正常人一样面对面地“听”话了——1334个音节,1334个不同的唇位,并且译出这1334个音节所派生出的近万个常用词。

    给自己机会,也是给别人机会

    “从小学到初中,我就养成一个习惯,老师在哪里,我的目光追到哪里,就盯着老师的口型看。老师也知道,背后肯定有一个目光,那一定是我。如果发现哪天没有目光了,说明这个孩子在开小差了。”说完这番话,杨洋情不自禁笑了起来,仿佛回到了课堂时光。

    上小学时,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妈妈杨大卫就把班里的小同学邀请到家里玩,这些“小老师”会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告诉他们,然后又按照同学的意思重新给小杨洋辅导。日复一日,小学六年时光,杨洋没落下一门课。

    从中学开始,杨洋的成绩就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直到面临高考,却遇到了更大的“拦路虎”,当年的高考体检标准上明确写着“双耳聋不收”。

    “不甘心!”杨洋的父母跑遍了很多部门,还是没有办法。于是他们去图书馆查到了中国残联的地址,给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写了封信,并附上了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来的学校证明。最后,此事引起中残联主席邓朴方高度重视,他亲笔批示:“既然有一个杨洋克服障碍冲出来了,就一定要为她提供享有健全人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很快,中国残联派出一个调查组来杭州了解情况。机会是争取出来了,可是面对30多位杭大教师组成的评审团,由于心情紧张,口型生疏,以致于对一个教师简单的提问“X平方等于4,X=?”的口型辨了三次才辨了出来,回答“X=2”,结果60%的教师认为杨洋不能上大学。

    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9月,杨洋最后搭上了“末班车”,成为杭州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她也成为自中国残联成立以来第一位通过平等竞争进入普通高校深造的听障大学生。

    微信图片_20230704201902.jpg

    大学毕业时的杨洋。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惊心动魄的过往,杨洋说,她觉得最大的意义,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在第二年的高考体检标准中,‘双耳聋不收’字样被拿掉了。”

    给自己机会,也是给别人机会。

    四年之后,杨洋奔波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杨洋的父母给《钱江晚报》发出了“给残疾孩子一个机会”的呼吁。当年,《钱江晚报》连续刊发了《请给杨洋一个机会》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当时《钱江晚报》报道后,很多热心人士也向我发出了邀请,后来我们甚至想过在杭州解百承包一个柜台,专门售卖残疾人的辅助用品,确实想了很多就业出路。”最后,杨洋与浙江国际展览公司签下“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协议书”,懂电脑也懂数字的杨洋,成了该公司的一名电算会计师。

    当时在《钱江晚报》创刊十周年时,她站在众人面前说,“我虽然听不到这里热闹的声音,听不到大家的欢声笑语,但在我心里,我与大家一样快乐。”她接着说道:“《钱江晚报》不仅使我了解了外界的信息,而且还帮助我找到了工作……在《钱江晚报》创刊十周年大喜之日,我想用我练了多时的声音说一句:生日好!”

    努力成为光,照亮和我一样的人

    自入职之后,杨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媒体的视线里消失了。直到今年3月,她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亮相“委员通道”。

    “被光照耀的我们,也能成为光照耀别人,被别人需要。”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杨洋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句话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无数的温暖和力量。

    杨洋告诉潮新闻记者,1998年中残联正在换届,她接到通知去北京面试,“去之前我还在忙着杭州这边的广告业务拓展,根本不知道去北京能做什么。记得当时面试官问我‘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说‘想从事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

    1999年4月,她接到正式入职通知,加入中国残联。

    “来中国残联已经有20多年了,也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接触了不少残疾人朋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其实大家都在努力,努力成为光,照亮别人,被别人需要。”杨洋说。

    微信图片_20230704201941.jpg

    这些年,杨洋一直关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以公交车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站名作为例子,在有这个设置之前,听障人士在公交车场所,给家人和陌生人的印象就是不独立、没有安全感,有了电子屏,听障人士就能够不用求人,有信息足够他的判断(下车与否,还有几站,需时多久等),当然现在手段更多,还有手机APP能实时显示播报相关到站信息(合适年轻人)。这样听障人士在公交车这个场景下,就是独立自信的了。”杨洋说,无障碍环境的意义,就在于让听障人士打破“玻璃墙”。

    快节奏的当下,离不开手机。接电话,这件小事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度值为0;但,当你听不见,也说不出话时,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其中的难。这是听障人士遇到的共同困扰。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此前,杨洋学会了使用语音转文字的第三方APP支持,再借助两个手机互为支持,终于搞定了接打电话这项技能。

    杨洋说,目前中国聋人协会在和相关运营商一起,将语音电话可视化——转为文字,让听障人士也能方便地接听、拨打电话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2021、2022年连续两年,我们在新疆、贵州等地,为200余位听障学生配发辅听器具FM系统,并提供听力检查、设备调试、听能管理、声场评估和回访维护等服务,保障设备效果,并为学校和家庭普及相关听力和辅具、融合教育等专业知识,提升听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课堂吸收率(包括网课)和学校生活参与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50年不“说”爱,却满满都是爱,杭州一对聋人夫妻金婚大喜
    国际聋人日丨我国有听力残疾人超2054万人 如何预防耳聋
    美聋人协会起诉白宫 要求疫情简报会提供手语翻译
    最高法、中残联联合发布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