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时事开讲第156期|嵊州书法朝圣为什么能坚持20年

    潮新闻 记者 郭闻2023-07-01 01:27全网传播量1543
    00:00
    00:00


    微信图片_20230630231734.jpg

    问道金庭

    1668年前,东晋。

    知天命的书圣王羲之,带着家人来到嵊州金庭瀑布山下,觉得其地山水宜人、茂竹修林、灵秀暗藏,于是便定居下来,开始了他的晚居生活,也开启了《晋书》称之为“暮年方妙”的书法之途。他的草书代表《十七帖》,正书代表《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均书写于此时此地。

    1668年后,2023年6月27日,在瀑布山下王羲之墓前,一场书法朝圣活动举行,学界、书法界、王羲之后裔等各界代表向书圣墓行礼,表达敬仰与追思。

    这是一次后人对前人的朝圣,是书学后辈对先贤的朝圣,更是华夏子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朝圣。正如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史向俊在致辞中所言:“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寻根。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书法朝圣活动是对书圣的朝拜,更是对书法文化的朝敬。”

    自2004年来,嵊州每年都问道金庭,在王羲之墓前举行朝圣仪式,纪念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到如今,这一活动在全球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特别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书画界、文化界人士,纷纷慕名前来朝圣。

    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在方便人们工作、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减少了人们写字的机会,“提笔忘字”开始成为常有的事。

    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还要每年举办书法朝圣活动?写好字、练书法是否还有必要?

    这个困扰许多现代人的疑问,答案,就藏在王羲之墓前的那些山水、花草、风景里。

    微信图片_20230630231719.jpg

    寻根传统

    王羲之墓前左右两边种植着20余棵樱花树,这是日本之樱。

    1986年,日本著名书法家、帝京大学教授永保秋光夫妇先后两次到金庭拜谒,在书圣墓旁立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碑,并从日本送来数十株樱花植于书圣墓旁。

    1997年,日本民间书法团体天溪会,在王羲之墓旁立了王羲之显彰碑,碑上写道:“我鸣鹤流天溪会以王书体为源流……均敬中国文字尊文化……以志报恩书。”

    中日之间书法渊源极深。公元804年,即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空海、最澄、桔依势等随同遣唐使来到中国,期间曾在绍兴、新昌、嵊州一带考察游历,随后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众多书法作品带回日本,潜心修炼。后来三人均成日本一代书法大家,空海还有了“日本王羲之”之称。在精心研究中国书法的基础上,空海和吉备真备还一起创造了日本文字。

    日本人的朝圣,是为了“以志报恩”,是为了铭记日本文字、日本书法的起源与根脉。

    而我们的朝圣,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传递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这是书法存在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它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也因此,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曾说:“书法不是单纯地练字,而是培养审美。比起把字写端正,培养孩子的审美更重要,这关联到对我国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的了解。”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学习书法不仅是艺术学习,更是中华民族文明血脉承传和人文精神延续。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七千年华夏文明的底气与骄傲。它是岩壁上赭石划出的狩猎图,它是陶罐上复杂的绳纹图案,它是甲骨上的文字,也是书圣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有学者曾做过一个调研,中国文化在国外是一种什么形态?在外国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是书法,第二位是京剧。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

    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书法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形容,十分贴切。

    微信图片_20230630231728.jpg

    守正出新

    书法研究理论认为,当汉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也就形成了。

    也因此,书法承载了关乎个人的修养、性格、学识甚至是道德。

    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苏东坡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认真练书法的人,一定会感觉到不仅仅是在练字,更是在练心。

    清代文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书概”章节中写道:“写字者,写志也”。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书可观识。”

    意思就是,不同的人书法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性格。所以,人们常说,长期练书法能够养成静心、耐心、细心、坚毅的品格。

    如果从实用角度考虑,其实写一手好字,无论是在考场还是工作场合,都大有裨益。

    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这些年,中学生里兴起的“衡水体”,字体工整、美观、清晰,类似手写印刷体,传说是衡水中学的学生们着力练习的字体,被老师们大加提倡和青睐。其实它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馆阁体在现代的表现。

    馆阁体是古代科举考场的通用字体,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是一种方正、大小齐平的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朱棣赏识。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清代则比明代更重馆阁体。

    而衡水体,则是为了适应中、高考而兴起的书写规范的字体,严谨、整洁、美观,足可助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称得上是考试利器。

    所以,书法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它对人才选拔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30630232523.jpg

    书法嵊州

    近些年来,书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2013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书法课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

    而在嵊州,书法不只是进课堂,而早已是普及度极广的千年文化传承。近些年,每两年便会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一次书法比赛。当地人说:“在嵊州,几乎人人都会写书法,这个说法一点不夸张。”

    在王羲之后裔最大聚居地华堂村,人人习书法,家家有墨香。王羲之第54代后人王伯江退休后,在华堂村免费教授书法,希望能将将王羲之留下的“永字八法”传承下去。

    第55代孙王德忠,出生普通农家,小学时每周的一节书法课,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成年后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挥毫练字。如今王德忠已经在四邻八乡有了名气,儿子王昊也从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院毕业,和父亲一道致力于书法的推广普及。

    嵊州市相关部门也会牵头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书法文化活动,致力于书法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传承。随着书法朝圣活动影响力逐年升级,“书法+”名片日益闪亮,来朝圣的书法家越来越多。这些持续性的书法活动助推了嵊州书法文化的蓬勃发展。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问道金庭,抚今追昔其书法之道,就是敬畏传统,敬仰先贤,书圣精神将始终作为一种书法品格和文化基因,激励后人。

    书法,是华夏文化天空上闪亮的星,只要汉字存在的一天,它就如繁星般,不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时事开讲257期 | 中国智造,超级工程来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