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启动。”6月28日上午,在云南省怒江州职教中心报告厅,随着十多道光效汇聚在大屏幕上,“两江千里携手共筑复兴梦想”怒江(泸水)·金华(永康)“东迁西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培训活动正式启动。
这场横跨两千多公里的培训由浙江、云南两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指导,金华市委统战部、怒江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永康市委统战部、怒江州泸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永康五金技师学院、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承办,是永康市继去年11月份承办浙江省首个“浙江各族群众互嵌式交流计划——金华(永康)‘东迁西归’促共富”培训活动后,进一步实现推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推行的“三项计划”跨省级联动的举措。
启动仪式上,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及多家永康企业与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签约,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云上五金职校怒江分校正式揭牌。
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来自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的专业教师将在怒江州职教中心为当地140多名师生及社会学员带来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家政服务等专业项目培训,推进“东西协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活动还将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和红色教育游学,在提升当地青年技能的同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中扎根。
“希望同学们学到有用的知识,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为家乡建功立业,让心中民族团结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做滇浙两省交流的桥梁纽带。”金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朱鹏对参训学员提出了期望。
“‘东迁西归’模式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通过‘跨省域的取长补短、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跨部门的力量统筹’不断助力‘三项计划’行稳致远。”永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东明向现场师生详细介绍了永康市“东迁西归”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东迁西归”是永康市结合自身实际,在探索东西协作、校企合作、线上线下融合中形成的职教新模式,实现了职教学生“订单式”全流程精准培养和在职产业工人学历技能双提升,助力“扩中提低”,推动共同富裕。
永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东明介绍,去年永康市与云、贵、川、皖、赣5省8所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完成东西联合招生1800余人。经过1年多的积累沉淀,“东迁西归”模式取得了预期成效,学生的阅历、技能、学识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提升。在上个月举行的四川巴中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两名来永交流学习的平昌学子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如今,在“东迁西归”模式下,越来越多中西部人才投身永康建设,并从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有一批批心怀理想的人才返乡创业,为中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依托“东迁西归”模式,永康市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省内山海协作、省外东西协作,促进人力资源互补、区域经济合作,让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助力共同繁荣发展的“领头雁”。目前,永康市每年培养中高级技工2000人-3000人,每年培训产业工人7000人次以上,为西部解决高质量就业3000人-5000人,为永康民企输送高技能人才1000余名,具有一技之长学生的就业薪资有望每月增加3000元-5000元。
国家民委提出的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指出,要扭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地见效。其中包括加强东西对接,要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东西部政府部门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接。
永康市创新推行“东迁西归”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率先探索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地区之一。
“本次培训活动是着眼于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关键一环而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浙江省民宗委二级巡视员毛建翔表示,此次培训目的在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带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实现更加广泛深入全面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
启动仪式结束后,永康市委统战部、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及企业代表随即同怒江相关学校招生、就业代表召开政校企合作洽谈、招聘推荐会,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前期经验、现状需求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将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