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某个夏日的下午,你慵懒地坐在小河边,山包围着你,水勾引着你,风围着你舞,雨躲着你下,面前还有一杯醇香的咖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是的,你没有听错,是一杯现磨的咖啡。够诱惑吧?
咖啡这玩意,实在是魔性。当它与艺术相伴,代表的是灵感;当它与美女相伴,代表的是品味;当它与城市相伴,代表的是风情;而当它与山野结合,代表的又是什么呢?应该是“隐逸”。
所以,在淡竹的十三都坑,看到一家刚开业的乡村咖啡馆取名“山隐”时,真的觉得很妥帖、很精准。要一杯咖啡,呆呆地坐一会,轻易地就有了“小隐于野”的飘飘然。
生活本身就很魔幻,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挤到城里“讨生活”,相反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跑到农村“寻生活”。把咖啡和烧饼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标签黏贴在一起,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潮流的一种反思与讽喻?不管是不是,“山隐”确实吸引到了人。
随着乡村旅游的迭代升级,人们对“诗与远方”的需求愈发突出,旅游消费逐步从观光转向休闲,从名胜走向乡野,许多消费新业态不断在乡村产生。但在偏僻山野经营咖啡馆,确实还需要有敢吃螃蟹的勇气。
“山隐”的主理人释藤解释说,之所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在助推“艺术乡建”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前期,她和她的团队先后考察了温州、湖州、宁波,以及学习了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乡村咖啡馆经营模式,认为值得在仙居进行尝试。这样的尝试,在她和她的团队看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价值的。
“艺术乡建”是指以艺术融入乡村建设,重新连接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山隐”之所以选址在淡竹,首先,是因为淡竹是仙居民宿最集中的乡,咖啡馆的出现,可以弥补民宿行业在咖啡消费端的空白,让周边的游客有更多的休闲空间。其次,“山隐”咖啡馆附近的下叶村是仙居小吃烧饼的发源地,所以释藤和朱阿根烧饼创始人朱寿根一同想到把烧饼和咖啡相结合,中西碰撞,主打一个反差,也是一个特色卖点。再次,咖啡馆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在这里,不仅融合了仙居美食、仙居杨梅,还有丰富的仙居文化元素,到这里喝咖啡,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至于后期是否有市场,估计也不用太愁。伴随消费升级以及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乡村咖啡其实是自带流量的。据了解,小红书上关于“乡村咖啡”的笔记已经超过30000多篇 ,其中关于“乡村咖啡店”的笔记有超过8600多篇,话题#乡村咖啡#已经在抖音上收获了676.38万次播放。
乡村的咖啡馆,何以具备如此强的吸引力?“现在,我们出门旅游,其实也不都爱去景点凑热闹,自己到处走走,放松放松,看看就挺好,有咖啡店的话,正好可以作为歇脚的地方。”在网络上,一位网友的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答案的一角。
咖啡馆其实也是链接年轻人,链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山隐”咖啡馆项目的打造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能够引领更多回乡创业的人有一些新的探索和思路。
实际上,这些咖啡店一般都不仅仅是一个卖咖啡的地方,它的背后,都是深度融入了所在乡村的振兴大局中。乡村咖啡馆为久居城市的游客打开了一扇寄情田园的门,满足了游客在路上、在乡间“停下来喝一杯咖啡”的需求,填补了乡村文旅产业中的服务型经济空白,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
来自城市的醇香咖啡与有颜值、有韵味的美丽乡村正在走向融合,通过构建“小而美”的新型文化休闲业态,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今天,我们之所以为“山隐”吆喝,看到的也是它在带动更多新业态走进乡村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份努力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