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苕溪两岸绿,悠悠碧水现安澜。
西苕溪是安吉的母亲河,也是水运命脉。依托西苕溪,安吉这座山区内陆县城,拥有了13座运河码头;水运企业持续增加,水运船只络绎不绝,船舶平均吨位持续“走高”。这条开放包容的“水上经济带”让安吉通江达海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溪碧水清澈
第一站,采访组来到西苕溪与西岗溪交汇处的临时码头上。
与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半,西苕溪水上巡查从这里出发。“一般我们水上巡查一周两次,主要检查水面是否有倾倒固废垃圾、排放污水,防汛工程有无破坏等情况。”西苕溪管理所工作人员王宏亮介绍。一旦发现问题,会立即与相关部门与属地乡镇进行联系。
为进一步加强西苕溪水域综合治理,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县水利局等多部门联合成立西苕溪梅溪生态联勤警务站,形成信息流转、应急联动、反馈跟踪的联勤联动闭环工作机制。
“在人工巡查和卫星遥感对比的基础上,我们新增了红外无人机巡查、走航船巡查,形成水陆空全维度排查。”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水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朱璐敏介绍。通过红感和声呐技术,可排查水下有无暗管、有无偷排等情况,再溯源查看排污口,进行源头整改,提升水域执法监管的精准性。“现在问题越来越少了。大家在执法过程中,也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保护母亲河的意识逐渐入脑入心。”
来到鞍山区块毛竹山码头,我们看到接连驶入的运输车正有序排队进行喷淋冲洗。
“在专项整治之前,码头上脏乱差现象频生,污水都直接排放进西苕溪。”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开发区中队中队长王珊珊介绍。由于区块周边建材企业比较多,扬尘情况很严重,单纯采用雾炮车、洒水车喷水抑尘等方法,会让形成的泥浆水直接流入西苕溪。
气污染变成了水污染,治理还需更进一步。于是,修建水泥路、设置污水沉淀池、关停污染隐患较大的低小散企业……一系列整治带来了大改变:原先路边树叶上都是灰尘;如今,一溪碧水映蓝天。
走读行程来到梅溪集装箱码头时,正巧碰到梅溪村村民余永胜在码头边闲逛。
“变化可大了!”问起这些年码头的变化,已在附近居住了60年的余大叔激动地说道,“以前大家都在河里挖沙,水都是浑浊的;禁砂后,水面都清澈多了,好多人都会来钓鱼呢!”
确实,放眼望去,宽阔的溪面上不再是一些采砂船,而是一艘艘干货船。
年轻的船长严峻正在岸边打理着麻绳,我们趁机与他来了一次对话。
“九几年的时候,荆湾村可以说90%都是船员,家家户户都有船,跑船就是家里的主收入。包括我父亲也是,开了40多年船。”从小,严峻就跟着父亲一起出船,对于西苕溪的变化,他感触颇深。
“以前大家跑船都是以采砂为主,开的也都是老式水泥船,用的挂浆机,所以柴油污水都直接排到溪里,河面也就浑浊变黄了。”严峻介绍,现在的船舶经过改良后,全部使用仓机,船内也都配有污水处理系统。水变清澈了,船员们的生活用水也有了保障,能基本满足洗衣服等船上生活需求。
山里开出了“万吨轮”
立于上港码头,放眼望去,溪面开阔,水势平稳。一艘艘集装箱船往来穿梭;码头堆场,五彩集装箱数以千计。
在安吉的诸多码头中,吞吐量最大的当属上港码头。码头沿河岸线405米,共有内河标准集装箱泊位7个,年吞吐能力达到60万标箱。
在绿色发展,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河航运的价值进一步凸显。特别对于安吉来说,椅业是第一大外贸支柱产业,但出口的家具因为体积大、重量轻,每个集装箱的附加值较低,导致企业的运费成本压力大。而利用上港码头水运优势,通过内河航运,使用河海联运“水水中转”模式出口,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以前安吉的货物要出口只能走十几个小时公路运到上海港,现在通关口岸直接搬到了安吉,周边企业货物只要10几分钟就可以装船,可以说企业在厂门口就享受到了‘门到门’‘一站式’的口岸型物流保障。”安吉上港码头办公室副主任刘立伟介绍。通过内河支线驳船运输,实现26小时直达上海港外高桥码头,42小时运抵上海港洋山港区。
与此同时,通过“五改四”工程后,航道适航能力也有了极大提升,船型由原先最大48标箱升级为64标箱。据悉,一个64标箱的装货量相当于32辆大集卡,能节省柴油70公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4公斤。同时,代替传统集卡车,使用一个集装箱,需要的人力更少,能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300元,平均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5%以上。此外,与公路每年因道路损毁等原因产生的养护费用相比,内河水运航道的养护投入更为低廉。
单程运量大、运输成本低,家门口还能享受申报、检验检疫等一条龙服务……渐渐地,安吉越来越多本土进出口外贸企业,纷纷尝试享受家门口的港口“出海”便利,通过水路运输出口。
航运服务持续加持,水生态保护也不断跟进。
目前县内所有在营业的港口码头,在册船舶均已安装水污染物接收装置,船户每次靠岸只要用“e航运”APP扫一扫排污码,岸上污水收集装置电源就会自动接通,将船上的生活污水抽吸上岸。
跨山向海,助区域经济腾飞
“散改集、陆改水、多式联运”的内河水运绿色发展模式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区域经济的助推器。
目前,上港码头已与中远海、马士基、地中海等28家国际著名船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与往来,航线涵盖沿海、长江各内贸航线,外贸业务实现由上海港中转可达全球1000余个港口和地区;县内400多家外贸企业与码头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300余家企业把生意做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22年度,安吉上港集装箱码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累计达234万标箱。
畅通物流大通道,才能加速融入“长三角”。眼下,为积极融入沪苏浙晥三省一市,进一步加强安吉在现代物流领域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协作,依托西苕溪水运优势,安吉又迎来一重大新项目——安吉数字物流港。
挖机轰鸣、运输车往来运输……连日来,在数字物流港新建工程项目现场,配套功能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预计能在9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与此同时,2期电商楼也已开始招标环节,即将在7月开工建设。
据了解,数字物流港项目规划总面积 920亩,总投资 30 亿元,按照“七区三平台”的总体框架,规划建设码头作业区、多式联运区、共享云仓(车间)区等七大功能区,以及园区管理平台、数字经济平台、物流业务平台三大共享平台。
项目主要通过建设新型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解决物流企业“入园难”问题,实现与湖州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物流供应链项目联动发展。“整体开始运营后,主要将围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共享物流三大方向发展,构建高水平物流服务体系。”安吉交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基建办副经理徐家豪介绍,在该体系下,预计每年可为安吉企业节省社会物流费用6亿元。
一路走读,一路见证:码头、货船、航道全线发力,进出两旺。从运石子到运箱子,这条内河“美丽航道”逐渐变成了“黄金通道”。
风物长宜放眼量。安吉这座山区县城通江达海的故事,正演绎出别样精彩。
(原标题《从运石子到运箱子—— 山区县通江达海梦照进现实》,原作者杨卫丽、潘鼎轩。编辑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