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华到香港 黄大仙文化因“善”远播

潮新闻 通讯员 金轩2023-06-25 14:03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参加2023港澳·浙江周活动的金华代表团,到香港后考察的第一站是香港啬色园。

这似乎从另一角度说明,黄大仙文化在香港与金华两地的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金华是黄大仙故里,是祖庭所在地;香港是黄大仙文化走向世界的知名传播地。这次考察签订了黄大仙文化交流合作意向书,为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地开始新的携手努力。

那么,黄大仙文化在金港两地,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缘?在弘扬黄大仙文化的核心——“善”文化方面,两地将有什么新打算?

“仙”的金华山

东晋时期葛洪《神仙传·黄初平》中记载,黄初平为金华下辖兰溪市人,15岁时在金华山修炼,修得叱石成羊和日中无影之功,成为匡世济民、惩恶扬善的英雄,世人称之为黄大仙。

金华范围内,目前主祀黄大仙的宫观有金华山黄大仙祖宫、金华观(赤松下宫)、赤松黄大仙宫、兰溪黄大仙宫、兰溪黄大仙灵羊祠、三清宫黄大仙殿等。据《金华县志》记载,与黄大仙相关的人工建筑和自然遗迹就有30余处。

其中,更多的便在金华山。

“灵祠丹井余真迹,祠下老松森百尺。”沿着历代诗人的足迹,便可在金华山的林间一隅寻觅到金华观。

金华观原称“赤松下观”,始建年代不详,曾多次修建。相传曾为赤松子登真之地。登上几十级台阶,一座山门映入眼帘,上书“赤松真源”四个大字。拾级而上,观内红墙筒瓦绿树环抱,飞檐脊兽形态生动。走进大殿,黄大仙神像端坐正中,殿内殿外散布着累累石羊,形态各异。

从金华观出发,沿着山势而行,不久便能到达鹿田村。村南的鹿女湖边,还有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浪石”和“比武石”遗存。徐霞客在《浙游日记》中说浪石“大者如狮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岂今复化为石耶”。

这里的山水和黄大仙密不可分,不论是山上的朝真洞、仙瀑洞,还是山坳间的鹿女湖,都曾有文字资料对其进行记载和描写。

除了“叱石成羊”的奇石,还有济世借贷的“珠宝山”,颂扬黄大仙修道行善的“撞仙石”,黄初平、黄初起对弈的“棋盘石”,还有与炼丹有关的“丹灶”“丹井”等。这些自然景观赋予黄大仙传说鲜活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流传不息。

近年来,金华山进一步挖掘黄大仙文化旅游资源,继续深耕细作:成立黄大仙文化研究会,培养黄大仙文化传承人,出版《中华黄大仙文化》《黄大仙传说》等书籍,组织编排了婺剧《黄大仙传奇》和电视连续剧《赤松山魂》,创作了巨幅玉石镶嵌作品《黄大仙》、音乐作品《金华山上黄大仙》以及宣传影片《金华山啊,少年的山》……

“善”的文化内核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华文认为,黄大仙传说的核心文化是朴素的。传说里的黄大仙,一直都在为百姓做好事,不管是治病救人还是惩治贪官,都是现实中人们最深切渴望和需要的。所以,黄大仙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金华黄大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季崇杰进一步认为,黄大仙文化的核心是“善”。“黄大仙文化倡导‘行善积德、惩恶扬善,施医赠药、扶贫济困’等善举,以‘普济劝善’为己任,体现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善’文化。”

这一文化内核从诸多黄大仙传说中可见一斑。

叱石成羊的故事可以说是黄大仙传说中传播最广,最有影响力的。黄初平(黄大仙)的哥哥黄初起千辛万苦找到40年未归家的弟弟时,询问弟弟当年牵着羊儿入山修道,如今羊儿何在。黄初平用手指着山上的白石,一声吆喝,满山的白石突然慢慢蠕动起来,转眼之间变成了羊群,黄初起这才相信弟弟得道成仙了。

但少有人知道黄大仙“叱石成羊”后,又施法“叱羊成石”。传说中,当地县令得知黄大仙的法力后,贪心大起,让衙役强迫黄初平把山上的石头都变成白羊。黄大仙不愿屈服于恶势力,便把变出来的白羊又变回了石头,砸向了衙役。

从“叱石成羊”到“叱羊成石”所体现的是“扬善惩恶”理念,黄大仙修炼的“神力”从不为一己之私,而是总将“普济天下”放在首位。

“为民治瘟”的传说中,黄大仙医术高明,并研制出能祛除百病的“赤松丹”。适逢金华兰溪一带流行瘟病,方圆几十里百姓多有死伤。此时,富人奸商囤积药材,高价谋取暴利。黄大仙听闻后,连夜上山采药、赶制药丸,在街上设药铺免费发放药丸,患病的百姓服用后很快就痊愈了。

还有“羽化飞升”传说。黄大仙兄弟惩治了当地溪流中危害百姓的恶龙,并搭起了二仙桥,最后在赤松山上羽化登仙,缓缓向南方飞去。后来当地村民在桥畔建起了黄大仙寝陵和“二仙祠”,供后人祭拜。

“叱石成羊”的奇石,济世借贷的“珠宝山”,颂扬黄大仙修道行善的“撞仙石”……在金华山上,如今仍能见到黄大仙传说的“标志物”,它们历经千百年娓娓道那些恒久的美好与善意。或许正因这些传说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2008年,由金华申报的“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世行善到香港

也是因为“善”的文化,黄大仙文化从金华出发,来到了香港。1892年,一场鼠疫波及珠江流域的番禺、南海一带,人们非常恐慌。此时,番禺有读书人创立普济坛,通过扶乩传统,向黄大仙乩示方药,以疗疫病,引来了周边群众的感激。后来,普济坛的负责人梁仁庵逐渐迁至香港,于1921年创建啬色园,即今香港黄大仙祠,从此黄大仙文化传播到了香港。

啬色园秉持传统,对民众广施药剂,使黄大仙文化在香港逐渐深入人心。如今的啬色园持续为社会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兴办学校和老人康乐中心等,使黄大仙文化在香港知名度越来越高,信徒越来越多,并依靠香港“东方之珠”的地位,辐射到了更多地方。在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黄大仙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金港携手向世界

金华与香港,一个是黄大仙故里、江南小邹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个是黄大仙文化走向世界的知名传播地,全球金融中心、中国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善缘,使两地文化交汇,也成为了凝聚两地力量的天然“脐带”。

自2003年以来,香港啬色园、元清阁、儒释道同修会等宗教团体多次赴“黄大仙故里”交流互访、寻根朝拜。至今,金华市已连续22年举办黄大仙文化节,拍摄纪录片《黄大仙仙迹探秘》,编印《华夏名神——黄大仙》《赤松黄大仙诗词选辑》等,两地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加强对黄大仙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而金华山作为黄大仙文化孕育之地,双龙风景旅游区冠名了“仙的金华山,妙意自然来”G99次金华文旅高铁专列,相继举办了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山、“走霞客路·续大仙缘”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山、“两岸四地百宫”祈福迎新等活动,不断加强与港澳信众群体的联系。

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来金华观光、探亲和商务活动的香港游客,最多时一年有近7万人次。

如何继续守护并弘扬中华传统“善”文化,增进港澳侨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金华和香港两地共同的责任。

在本次港澳·浙江周中,金华和香港两地围绕黄大仙文化传承、发展、推广及价值运用等后续合作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将不定期开展文化交流访问活动,共同开发黄大仙旅游专线。

同时,双方还就筹建“世界黄大仙文化联盟”达成初步共识,并以金华‘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和香港“黄大仙信俗”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共同推进“黄大仙(传说与信俗)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继续将黄大仙文化这张对外交往的金名片持续发扬光大,进一步守护并弘扬好中华传统“善”文化。

从金华出发,在香港辐射,“普济劝善”的黄大仙文化,必将以更强的能量走向世界,流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