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嗅六月夏,尽是荷花香。荷花,是夏日盛开的标志,朵朵清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令人见之忘俗。
荷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又名莲花、菡萏、芙蕖、水华、泽芝等,是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在6至9月间,气味是淡淡的清香,有红、白、紫等色;花凋谢后,花托膨大为莲蓬,蓬上有许多蜂窝,每孔生一小坚果,成熟于八九月间。
荷花在古代文化历史中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诗经的诗句中就已有了它的身影:“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周敦颐的《爱莲说》流芳百世,把莲和高洁的人物品质联系起来,“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咏荷的“集大成者”,南宋诗人杨万里更是从不吝笔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说,在百花之中,莲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与地位都是非常的高。
荷花作为夏日清雅之物,不仅是文人墨客们的最爱,也是道地老饕们的风雅大餐。有句话说得好:荷花的美,一半在文人眼中,一半在吃货碗里。
荷当食用蔬菜,据说从西周初期就开始了。《周书》中就有记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莲子与藕,已成为当时普遍的食用之物。荷全身是宝,根、叶、花、籽均能食用,古人将莲子视为珍贵营养品,荷叶、荷花也时常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之上。
在仙居,民间招待宾朋的正统菜谱——仙居八大碗中的第一碗叫采荷莲子,主要选用优质莲子浸泡一夜,去莲子芯,用文火炖煮数个小时,然后放入适量白糖,便可以盛碗上桌。这碗莲子软糯清香,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清新美味,是仙居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菜。
荷花莲蓬多子,也寓意着多子多福。在民间,仙居人常常在过年或婚事时制作荷花状的花卷。如同仙居民歌中用石榴花、荷花起兴一样,荷花状的花卷在婚礼中的使用也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如今,夏日正当时,田田莲叶摇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的荷花蕾在万绿丛中跃跃欲试。正所谓无荷不成夏,仙居不少地方的荷花已悄然盛开,正是赏荷的最好时节。
荷塘翠绿,荷花依依。在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如意湖一侧的荷塘里,形状各异的荷花高高挺立在硕大的荷叶中,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艳,每种姿态无一不透着优雅。
偶尔,一缕微风轻轻拂过,绽放的花瓣和荷叶一起随风摇曳,自由灵动,恰似温婉的江南女子在起舞唱歌。难怪朱自清《荷塘月色》如此描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意湖周边还有亭台楼榭,既可观莲赏荷,又能避暑纳凉。在这里,你可以在岸边静静赏荷,也可以踏上小桥慢慢行走,偶尔停下欣赏桥畔绽放的荷花,清风吹来时还能嗅到幽幽的花香。此刻,叶未密,花未繁,蝉声未噪,赏花人也尚未熙攘。
双庙乡的翁森公园也是赏荷好去处。公园内的池塘里,朵朵荷花点缀湖面,连绵的荷叶交织在一起,叶如绿波,花若红云。一句“误入藕花深处”,不再是无法想象的抒情诗,而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真真切切的感受。
翁森公园位于双庙乡主入口右侧狮子崖东下角。这个公园纪念的是双庙乡的一代名儒——翁森先生。“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日总多阵雨,说来就来,既带来了清凉,也让人欣赏了一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荷塘风景,感受“香远益清”的古典情致。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遇上了一场江南不请自来的雨,雨丝坠向大地,水面荡起涟漪,似在演奏动人的乐曲;雨过后的荷花,伸展倩影,映着晶莹剔透的雨珠,自由而灵动。微风吹来,翠绿般的荷叶翻滚,上面的雨珠如同珍珠,零落四散,荷塘中传来嘀嗒、嘀嗒的声响。虽被雨冲洗过,但荷香依旧,无需细闻,便萦绕在鼻尖久久不散。
荷花的观赏性极强,且观点丰富,可以赏花、赏叶、赏莲蓬;可以观风雨中的姿态,听闻打叶声;可以身心入香海,也可以观其残意。无论是细雨绵绵还是烈日当空,荷花之色、荷花之香、荷花之姿、荷花之韵……直叫人细细品味。
所有夏天的文案,都抵不过满池荷花盛开。又到了荷花盛开的时节,不妨寻个闲暇之日,约上三五好友,行至藕花深处,偷得浮生半日闲。
(图片来源:王林巧 EASON 郑燕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