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开发的一套光伏移动电源系统,它可以应用在青海、四川等一些户外场景。”近日,在位于嘉善县的浙江天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里,总工程师、技师陆栋梁指着一项新产品向记者介绍,这一产品将为企业的援青项目再填助力。
陆栋梁,是嘉兴市秀洲区人,曾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省级新产品试制以及其他技术攻关工作,主持制定了四项光伏水泵相关产品企业标准,填补了该类产品国家标准的空白。目前,他已获得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五项。曾获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
良师指路,志在光伏
1981年,陆栋梁出生在嘉兴南湖旁的一个工人家庭。当初父亲希望他成为国家栋梁,造福大众、回馈社会,于是取名“栋梁”。他自然没有忘记父亲的谆谆教诲,求学苦读,一丝不苟。
陆栋梁是个标准的理工男,从小就爱捣鼓各类电器,家里的电视机、电风扇拆了装,装了拆,反复折腾。上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全校第一。他还参加嘉兴市的各种物理竞赛,常获第一名的佳绩。
2000年高考后,陆栋梁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大学求学期间,他更是勤奋刻苦,每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这也为他以后走技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2004年毕业时,陆栋梁因为技术超群而受到了导师的真诚挽留,继续留在实验室,协同几位硕士研究生对一项尚在研发的省级新产品进行攻关。在协助完成项目的两年里,导师给了他许多择业指导,而陆栋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极富潜力的光伏产业。如果说刻苦勤学架构起了他的理论知识体系,那么导师提携、课题实践使他的技能有了质的突破。
人有所执,方有所成
2006年,他在学校完成导师的课题项目后,秉持学以致用的初心,进入嘉善的浙江煤山矿灯电源有限公司。陆栋梁来到公司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研发煤矿矿灯管理系统。当时的煤矿下井考勤方式还比较传统,过程费时费力,也容易出现差错。
“我们就立项研发了一个矿灯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矿灯的领用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管理。”陆栋梁说,研发过程中他们到安徽、山东等地煤矿进行调研测试,需要连续吃住在矿里,条件艰苦,但看到煤矿工人上井后满面煤灰,只能看到眼睛和牙齿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再辛苦,也是应该的。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公司逐步开始涉及光伏领域,由于各项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核心技术完全被掌握在合作伙伴手里,发展受制于人。但陆栋梁没有打退堂鼓,在和公司深入交流后,决定尝试开发光伏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彻底把技术主动权掌握到自己手里。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和设备,不断地设计电路板、调整元器件、调试软件,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为了专研技术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他的努力下,煤山矿灯迅速掌握行业核心技术。
技能报国,奋斗有我
2011年,煤山开设分公司——浙江天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陆栋梁任总工程师。从天赐公司成立后,他便开始了十余年的帮扶援建之路。
2012年,公司开展援青项目,陆栋梁作为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前往青海。11月的青海,夜晚温度接近零下20℃,他们去青海柴达木盆地测试控制器,几个人就住在高原戈壁滩的一个临时工棚里,每天4时前,陆栋梁要走到离工棚一公里的测试井测试设备。“那边的夜晚,除了我们自己的灯就只有满天繁星。”陆栋梁回忆起那段时光,还是颇为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现场测试改进,他们解决了多个在极端条件下设备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为后来他们的产品在高原地区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我们的太阳能水泵系统投入使用之后,部分农牧民就从游牧变成了定点居住,我们也非常高兴。”谈起项目,陆栋梁兴致盎然。
这些年的艰苦卓绝,陆栋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斐然的科技成就在自己的光伏领域中独领风骚。陆栋梁说,他的故事并不热血,他的人生也不励志。他只是循规蹈矩地走着每一步,但和许多人不一样,他的每一步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倾囊相授,桃李满园
工作中的陆栋梁一丝不苟,神情严肃。谈到自己的工作时,陆栋梁刹那间“充满”了能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陆栋梁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新生代,才能积蓄更多力量,走得更远。通过公司内部的师带徒机制,陆栋梁与青年职工结对,把自己通过多年摸索而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技巧倾囊相授于一批青年职工。
“太阳能光伏水泵系统,需要的一些技术,往往需要我们现场去测试改进,不是说通过学校所学或者一些培训能够获取,而传帮带能够实现不断进步与传承。”陆栋梁说。
“陆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我们也很关心,平时在工作中我们有什么问题,他都会很详细很认真地解答,比较复杂的东西,他也会用尽量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邹建峰跟着陆栋梁一起学习工作4年,他调侃道,跟着陆工请教,不仅能完成工作,还能时常“开小灶”。
近年来,陆栋梁陆续被评为嘉兴市时代工匠楷模、嘉兴工匠、嘉兴市职业技能带头人、嘉兴市首席技师等,这些荣誉也让他的“工匠”生涯愈发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