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南北通吃”的美食,在中国人的心里占据独特位置。临近端午节,各式各样的粽子成了餐桌上“C位担当”,方粽、圆粽、尖角粽、三角粽、八角粽……在江南小城遂昌,最能抓住人们味蕾的是长粽,独得一方宠爱。
长粽外观“霸道”,短则20多厘米,长则1米多,最长的有70米。它甜咸皆宜,吃法也讲究——剥开刚出锅的长粽,泛着箬叶清香,一节一节地分到盘中,围坐一起的人们,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松软香糯的“粽肉”,随着唇齿间细细咀嚼,沿着咽喉送入肚中,顿时感到莫名的通透。
梁实秋把粽子归为端午的象征,他在《雅舍谈吃》散文集里写道,“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遂昌长粽不仅味美,还写照了山乡敬奉自然的日常饮食,作为记录乡邻和睦、节日夙愿的佳肴,见证家国情怀,留下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温暖故事。
今天,不妨走进小城遂昌,品一品长粽的长情滋味。
一
粽子,风靡大江南北。每到端午前后,粽子的“甜咸之争”总会成为热门辩题。辩论双方你来我往,观点各异,话里话外,却都透着喜爱。其中,遂昌长粽既是脱颖而出的一方,也是调和众口的选择。
想要品透长粽,还得从一个特点、特色、特质三个方面去“回味”。
首先是外观很有特点。一般的粽子,两张箬叶、一根绳即可包裹成型,大多一手可握。长粽则不然。三五人的一户人家,往往要做上几根长约20厘米的长粽,或是分食一根长近一米的长粽。做成这样一根长粽,要用到22张箬叶,27根龙须草,至少双人合力来包,最终蒸煮长达4小时,才可成功。霸气的外形,与江南人婉约又执着的性格相映成趣,透着一股反差萌。
其次是技术别有特色。小粽论个,长粽论根,要想好吃,都离不开好技术。包长粽别有一番特色。浙西南湿润的气候,滋养了茂密的竹林,每到夏天,采摘箬叶,就成了当地人的“必修课”。上山摘取叶面阔大、条路清晰、筋骨强健的箬叶,毛面朝上平铺于案,以糯米铺底,上敷梅干菜,肥瘦分离的五花肉接续相连,最后再以糯米相覆,两头折成方形,以龙须草打上双死扣固定,一款咸鲜口味的长粽也就成型了。整个过程,讲究一个快、准、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后是口味独具特质。一般而言,北方人喜食甜粽,讲究直接干脆,南方人喜食咸粽,讲究多元包容。长粽虽为江南物,口味却包容南北。喜食甜粽的人家,将泡好的糯米不作入味,直接铺底,以红糖紧随其后,红枣排成一列,豆沙搓成条状列队,再放置蘸了白糖的五花肉来增加温润的口感。觉得不够甜的遂昌人,还要撒上一层红糖,一层糯米。
长棕,材料取之自然,口味兼具南北,勾连生活,情长意浓。
二
从汨罗江边的“筒粽”到“角黍”,到如今大江南北的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粽子见证了千年历史,也铭记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孜孜以求。
北京的枣粽、潮汕的双拼粽、浙江的嘉兴粽、广东的裹蒸粽、闽南的烧肉粽、海南的黑猪肉粽……无一不给爱粽之人,打开了全新的食好世界。
以粽传情,遂昌人颇为拿手。
长粽传递亲情。遂昌习俗中,新婚第一年的女婿,要在端午节给岳父母准备礼物,方言称为“送端午”。其中,长粽必不可少。探亲带去的棕子数量不限,但要双数,不可单数,长粽越长,代表情谊越深。岳父母收下后,也会回赠一些自己做的粽,以示亲情“粽”深。长粽,因此又名“长情粽”“感恩粽”。时至今日,千年传承的棕子,粽馅虽变,粽形依旧,情谊不改。
长粽也传递了友爱之情。遂昌人爱分享,闲暇之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聚坐一起,你一节我一节,分食一根长粽,寓意长长久久、团团圆圆。2018年,遂昌县王村口镇桥西村40多人,用6000张粽叶、200斤糯米、40斤腊肉,耗时13个小时,制作了一根20.18米长粽,送予村中100多名长寿老人分食,吸引了央视及省市多家媒体关注,一度出圈成为网红粽。
长粽还传递了爱国之情。作为典型的革命老区,遂昌曾诞生了浙西南革命史上的“四个第一”:创建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个中共县委、第一支革命武装,打响了浙西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斗争的革命精神光耀山水之间。2019年,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遂昌儿女以粽传情,用近2万张箬叶、650斤糯米、200斤腊肉,由56个村民分7组,耗时近20个小时制作完成70米长粽,展现了70年来浙江农村的巨大变迁,寄托对伟大祖国的深情热爱。
长粽,传承民俗文化,镌刻精神追求,更传递家国社会的和美和谐愿景。
三
长粽寄情言情也问情,寄托的是真心真情,言说的是天下知己,追问的是路在何方。
走过大江南北,登过百家厅堂,近年来,遂昌长粽收获了无数好评。比如:先后获评浙江省名优特产品、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产品;30余次登上央视频道,在央视端午特别节目《又逢艾香时》中C位出镜。
2023年,随着遂昌长粽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破圈出山,将这份绿水青山的馈赠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山馐美味化为“天下处处皆知己”的文化媒介,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必答题。其中,有几道“情关”先要过好。
一是摸清“舆”情。口味各异,却都爱粽的“怪”现象,在“粽界”由来已久。要想平衡二者,先得看看大家怎么说。爱吃哪种口,喜欢什么馅料,偏爱哪种包装……长粽出山,看似是一城一地一品的事,其实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情要大家说了算,要商量着办。摸清“舆情”,针对需求,有的放矢,何愁众人不爱,品牌不立。
二是借力“网”情。身处互联网时代,仅凭线下“口口相传”闯天下的模式已然远去。不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勇敢地站上短视频、直播等擂台,在新媒体的战场上展示风采,借“网情”展真情,着眼新技术、新生活、新需要,用新玩法打出新天地。
三是深耕“人”情。有人说,经营靠的就是“实在东西活络人”。对遂昌而言,长粽既是山味品牌,也是民风民俗的文化载体。长粽出山,是品牌出山、文化出山,更是城市出山。在保证味美品优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是应有之义。做好这一点,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以产业赋能发展,以发展吸引人才,进而以人才推动产业升级,运营的闭环对遂昌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指向:长粽长情,在于“人”情。
长粽很长,见证历史,活化民俗,诉说欢喜。
长情很暖,在口在心,在一日三餐,四季烟火。长粽长情,在你在我,也在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