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如何把传统戏剧“玩”出新意?这场研讨会有妙招

    潮新闻 见习记者 赵茜2023-06-22 10:40全网传播量1548
    00:00
    00:00

    6月21日下午,《施小琴剧作集·综合卷》首发研讨暨《儿童剧编创人才培训》现场教学活动在杭州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传媒学院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杭州图书馆、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在剧作领域,浙江土壤深厚,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剧作家,以温州为例,尤文贵、张思聪、张烈、郑朝阳、施小琴等知名编剧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同时,浙江的编剧又非常低调,虽然个个身怀绝技,却很少声张,这次研讨会就是个例子,皇皇巨作,低调研讨。希望浙江编剧们共同努力,互相照耀,形成群体影响力,让浙江戏剧走得更远。……从施小琴的剧作,可以看出南戏故里对其创作的影响与滋养,留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观赏性,这是现在年轻编剧们所缺少的,希望这些剧作特色,能够得到推广和深化。”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谢丽泓说。

    浙江传媒学院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施小琴在研讨会现场分享了自己摸索创作之路的过程,她表示,《施小琴剧作集·综合卷》的出版与首发离不开浙江传媒学院和各级文化部门、各位专家领导、各个剧团、剧目创排中各门类艺术家们、出版社的提携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施小琴深切缅怀引领她走上戏剧创作之路的恩师尤文贵先生。希望这本记载着自己经历和作品的书能够为之后剧作有所帮助,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

    传统戏剧如何推陈出新?儿童剧编创又有那些新思路?专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赋予戏剧蓬勃的生命力

    在网络文化日益繁盛的当下,话剧、歌剧等传统剧种受到冲击,不少地方戏剧正在日渐萎缩,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助浙江丰沃的土壤,让戏剧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负责人胡志毅表示,需要深入研究,衍生创作的边界。

    “戏剧的想象力是可以衍生的,现代戏剧要推陈出新,还是要有些新的思考融入进去,比如说,创新戏剧的表达方式”,胡志毅说,写一部戏的时候,他不大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直接搬进来。“美学里有一个说法是‘审美中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形式来过滤掉现实,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也可以采用音乐剧和木偶剧的形式,把这些融合起来,这样一来,搬上舞台的东西才会好看,有吸引力。这些表现手法,从施小琴剧作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

    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伏涤修教授指出,施小琴老师的戏剧作品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题材内容丰富,既有新编的历史剧、古代剧,也有《大渡河》这样的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剧作;二是创作样式多样,昆剧、京剧、越剧、瓯剧、木偶剧乃至电影剧本,都有涉猎;三是剧作显示女性作家的视角,情感表达细腻感人;四是对儿童剧很关注。施小琴老师的戏剧作品,剧本有可读性,且大多搬上舞台,不少剧作获奖,实属难得。

    儿童剧更需要童心

    谈起戏剧,自然离不开给孩子的作品,如今暑期将近,儿童剧市场也迎来了小高峰,这也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剧更需要‘童心’,在创作时,需要转化戏剧的台词和肢体表达,让作品变得更具有想象力。”胡志毅表示。

    伏涤修认为,儿童剧广大的市场,如果儿童剧对孩子有好处,很多家长很愿意让孩子去观看,这也是近些年儿童剧增多的原因,但很多创作者会忽视儿童剧的重要性,把剧情写得太平,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这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一件事。

    同时,创作者也得拓宽思路,因为儿童剧未必就是给儿童看的,亲子类儿童创作得好的,家长会很愿意和儿童一起观看,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童心可能都会逐渐泯灭,戴起面具,这个时候,成人就会需要儿童剧,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好在,市面上儿童剧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儿童剧是剧场的艺术,具有直观性、现场性与互动性,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小朋友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直接参与度,最大程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疫情过后,儿童剧数量变多,是沉寂之后儿童戏剧创作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再集结与再出发。我国有3亿多少儿观众,将促进儿童剧的创作生产、市场业态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施小琴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在她看来,目前,儿童影视剧可能相对后置与观望,但有了线下儿童剧的带动,儿童影视剧可能也会在相互竞争的机制下,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