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丰安文理㉓丨“戚家军”中的金华子弟

    潮新闻 特约作者 文戈 编辑 叶梦婷2023-06-20 03:11全网传播量4541
    00:00
    00:00


    【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

    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戚家军”后裔虽然叶落他乡,却始终不忘祖宗,心系南方,并传承了金华一带的习俗。他们的祖先死了,就埋在长城脚下,坟茔朝南方,佳节思亲人。板厂峪的那些马头墙、剪纸、豆腐、锔锅担子、瓷坛、路名等,无不印记着金华的风土人情。

    戚继光像。

    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入侵,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浦江、东阳、金华等地招募兵员,尤以义乌人居多,统称“义乌兵”。这支部队南征北战20多年,纪律严明、指挥有方、英勇善战、战必克胜,史称“戚家军”。

    戚继光为何到义乌招募新兵呢?嘉靖三十七年六月,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戚继光时任浙江台州、婺州、严州三府参将,感到义乌及周边一带的人天性好斗、勇猛顽强,是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将士之材,也正是这一场群架,改变了大明历史。因此,他屡次向朝廷建议:“十室九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以及三年,中堪御敌”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据戚继光长子戚国祚编《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嘉靖三十八年秋八月,议练义乌兵。上《练兵议》。略云:闻义乌露金穴括徒,递陈于疆邑,人奋荆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气敌忾,其习慓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秋九月,往募义乌兵。得四千余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浦江县钟村地处浦阳江畔,多以撑排运输为业、耕耘劳作为生,繁重的体力劳动把他们锻炼得身强力壮,平时村民学拳习武成风。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经戚大器(戚宅村人,后成为戚继光贴身卫士)等动员,钟村几百青壮年浩浩荡荡去义乌募兵站(今义乌绣湖西街)报名。戚继光在校兵场亲自主持考试体检,108人应募入伍。加上在戚宅村、坞里山村招募的47名,将这些浦江籍的戚氏子弟与戚氏姻亲子弟编为一个营,命名为“戚家营”。《磐安县志》卷二十《军事》:嘉靖三十四年,副使刘慤巡摄金华府,为抵御倭寇深入,命知县张万遍走属邑诸山,择其地势险要处构筑寨隘,修筑了马鬃岭、乌岩、夹溪寨、乌竹岭等寨,驻于磐安尖山,教习武术,以成劲旅。面对气势汹汹的倭患,就是一芥草民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也不会弯,将最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发成为同仇敌忾、勠力同心的战斗豪情。

    嘉靖、隆庆年间,戚继光先后四次从义乌招了二万六千兵,用于沿海一带抗击倭寇。义乌当时只有十四万丁口,募兵时只能放宽地域限制,兵源扩大至金华(古称婺州)各县。明万历三大征时,从东阳征募不少士兵,所以也叫“婺兵”。《戚继光年谱》载:福建抗倭时,有个与朱珏、金科共同战斗的把总戚子明,就是浦江或者东阳戚姓的人。戚继光打完倭寇,又到蓟州防御蒙古,于是“南抗倭,北御虏”名震天下。后来招兵均是浙江人和沿用戚家军训练方式,因此浙兵被冠以代表整个南方的称呼——南兵。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风俗》载:后万历年间,率多习兵应募,已而罗营废,皆散入江干(今杭州江干区),徙为他业,如肩挑买卖不等。每当冬夏之交,来者熙熙,往者攘攘,不啻数万人,其余迁著籍者,又不胜数矣。由此看来,“戚家军”实是“举全婺之力,抗外敌之寇。”也正如基辛格的感慨所言: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戚继光率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为虐沿海多年的倭患。当时,北方蓟辽边境正遭遇鞑靼部落的入侵,戚继光经张居正举荐奉旨北上,又请募浙江兵,训练边兵,修墙筑台,研制火器,屯田垦地,戍边抗虏,训练了一支集练兵、战守、筑城、屯垦、创制兵器于一身的部队,并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火器转变的伟大创举。在北方军事重地山海关,戚家军披星镇关,戴月戍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横扫敌寇如卷席。

    据史料记载和坊间传闻,山海关一带至今流传着戚继光的神勇故事,还有诸多当年戚家军后裔在此生生不息。为了寻找曾经叱咤风云的“戚家军”将士的遗迹,2017年冬,我们来到山海关,访古寻根,探踪觅迹。

    2017年冬,作者随团到山海关探踪觅遗。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见此地“枕山依海,实辽蓟咽喉”,便修筑长城,建关设卫,遂更名为山海关。又因其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地处要隘,关内关外一关之阻,史称“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称“天下第一关”。岁末寒冬,北风刺骨,我们与山海关的第一场雪不期而遇。登临天下第一关城楼,北望角山,南眺大海,顿有“去国怀乡、胸襟天下、荡气回肠”之感。同行的何君赋诗云:“旷古肃杀地,天下第一关。鞍马燕山冷,共酌北水寒。”道出了山海关据险守要、壮士酬国的惨烈场面。

    踏雪留痕,抚墙印砖。山海关区政协原主席邵宏根是浦江的乡贤,一路上听他讲解山海关的古往今来。站在明长城起点的“老龙头”城楼上,雄关高耸,城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阔;远眺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气势磅礴,风景如画;驻足板厂峪,山岭逶迤,残墙断垣,暧暧远村,依依墟烟。那巍峨的城墙、沉默的砖头、苍凉的古战场,仿佛都在诉说一幕幕中华志士筑城砌墙、驱逐鞑虏、保家卫国的铁骨豪情。抚摸长城肃立不语的砖头,犹如与家乡子弟近身手语,与历史隔空对话。一排排高高的杨树上依枝而居的鸟巢,仿佛客居他乡的浙江后裔子孙,承受寒风,沐浴春秋,祈盼未来。这些景象的深处,曾经掩埋了多少不屈不挠的旷古传奇,也流传着多少戚家军后裔的家国故事啊!

    据《明史》记载,戚继光请上奏准,带兵赴蓟镇任职,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同往,一同驻守在蓟镇绵延数百里的长城沿线。他们在长城脚下垒筑石头房居住,一边开荒种地,一边戍守长城。由此感之,不由得慷慨赋诗:“明月山海关,金鞍宿长杨。祖为百夫长,后为田舍郎。”随着朝代更替,战火烟灭,守军后裔大都留在了抚宁县董家口、城子峪、九门口、义院口、驻操营、板厂峪一带,慢慢形成了158个义乌、浦江等后裔的集居之地。历史,总是承接着前人,启示着后人;历史,永远继承着往昔,开创着未来。今天,金华籍后裔与长城同在,与历史同在,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一起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山海关民俗专家刘学勤介绍,戚家军后裔虽然叶落他乡,却始终不忘祖宗,心系南方,并传承了金华一带的习俗。他们的祖先死了,就埋在长城脚下,坟茔朝南方,佳节思亲人。板厂峪的那些马头墙、剪纸、豆腐、锔锅担子、瓷坛、路名等,无不印记着金华的风土人情。这些年来,通过史料翻阅、名物考证和祖训、祖谱、祖碑的挖掘认证,义乌村的许氏、谢氏等宗室陆陆续续地到义乌认宗归祖、祭祀先祖,诚如板厂峪的老许所言:回家的感觉真好!是啊,金华的风土人情成了渐行渐远的故园乡愁,真可谓:将士酬边犹未还,浦江子弟满燕山。乡音不改情不尽,一片愁心向南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曾到山海关寻觅“戚家军”中浦江子弟的踪迹,只因时日短浅、来去匆匆,加上当年战事纷飞,无暇记载,找到的仅仅是口口相传的浦江子弟的碎片,难以成籍。倒是小时候常听祖辈和母亲说起“戚家军”的故事。浦江曾归属义乌,较之义乌,浦江一带人生性更习斗架,民风更显彪悍,与“戚家军”的勇猛精进如出一辙。我的祖先就是从戚继光招兵买马的义乌迁徙来到浦江,老家陈铁店村与义乌仅一山之隔,一岭之阻。老家邻近有“戚村”“戚宅”,坊间传言是戚继光的后代繁衍而居,绕村而淌的和平溪(古称云溪)有尺寸桥,浦江与义乌的崇山之间有“步虚岭”“马笼头”等隘口。

    浦江发现的戚继光云锣。

    2001年3月,浦江县戚宅村发现一面戚继光的云锣。锣面上可看到“宜德”“五”等文字,其上端有串绳用的圆孔痕迹。按推算,该云锣距今已有560余年。戚宅村1947年编修的《云溪戚氏宗谱》载:戚继光亲往金华、义乌一带征募健儿三千人,严加训练。时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8年)五月事也。我上戚派显祖孟满公正乔居义乌西门,与之相遇,叨在族谊,遂安眷属于其家。孟满公亦感于戎装铁马千里来归,两相邂逅,备(倍)极亲挚。为尽地主之谊,设宴于庭,凉月清风,杯酒联欢,与叙族谊。公临行贻古铜五事一副、云锣一面、玉杯一只、黄金百两,命建戚氏宗祠。翌年二月,钦敕“文经武纬”匾额一方,族人引以为荣。2016年11月,与义乌接壤的戚村出土了一些便于背携的行军锅,或皆与战事有源。浦江县郑宅镇“大王殿”的柱子上有一对联:“青萝终生怀文宪,庶众至今拜大王。”文宪即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大王即横刀跃马、能征善战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电视剧《抗捼英雄戚继光》截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戚家军“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其“爱国安民、创新强军、纪律严明、敢于担当、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军魂仍具现实价值,彰显了“保家卫国、寸土不让”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这正是美美与共、和和与同的时代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