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政府邀请,当地时间18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坐的包机抵达柏林勃兰登堡机场,未来5天时间里,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这是李强3月上任后首次出访,到访国为欧盟前两大经济体。作为世界大国和国际舞台重要力量,中德、中法关系早已超出双边范畴。
(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包机抵达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应德国总理朔尔茨邀请,将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礼兵沿红地毯两侧列队致敬,德国政府代表等到机场迎接。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这些年,中德总理们的“亲密接触”
德国,是李强此次出访的第一站。
1972年,中德两国正式建交。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稳定发展势头,潮新闻梳理发现,尤其是中德高层之间频繁互访,已成为两国发展双边关系的一大特色和传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3月,中德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两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同年7月,默克尔第七次访问中国,访问期间,两国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一致同意加强创新、可持续发展、环保等合作,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同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2015年10月,默克尔第八次访问中国,中德双方宣布“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拓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合作。
2016年6月,默克尔对中国进行第九次正式访问,并与李克强共同主持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同年9月,默克尔对中国进行第十次正式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杭州峰会。
2017年5月,李克强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两国总理还共同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
2018年5月,默克尔对中国进行第十一次正式访问;双方就中德合作、国际贸易以及伊朗核问题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时隔两个月,李克强又应默克尔邀请访德,共同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两国国民至今津津乐道:他们曾在柏林一起逛超市并与普通市民交流,还在颐和园内“散步”,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李克强与默克尔颐和园散步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9年9月,默克尔最后一次作为德国总理访问中国。李克强和默克尔共同见证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在默克尔12次的访华行程中,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还访问过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阳、深圳、武汉。
时隔三年,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同年11月,朔尔茨访华,他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以及疫情发生以来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这也是朔尔茨就任以来首次访华。
从默克尔与李克强数年来亲密上演的“老友记”,到如今积极推动更为丰富、深入的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分析人士认为,这不仅将推动中德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给出稳定可预期的积极信号。
互利共赢是中德务实合作的“底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国一景 图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商务部介绍,中德经济在市场、资本、研发、原材料、产业链等方面互补性强,在电子电气、汽车、机械设备、化工医药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在服务贸易、智能制造、数字化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曾表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如今,中德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贸合作已成为中德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锚”,新能源、科创、数字化等领域在未来可能成为中德两国挖掘合作潜力的主要方向。
自201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和法国,首次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不过,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德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的位置。直至2020年,德国自中国进口产品1163亿欧元,对中国出口959亿欧元。这是过去5年来中国对德国首次实现贸易顺差。
直至2022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年,德国对华投资热度继续攀升,开拓了多个投资项目,其中最受瞩目的包括2022年初宝马在沈阳投资价值数十亿欧元的工厂,为该公司有史以来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一笔投资;奥迪斥资约26亿欧元建立了首个在华生产纯电动车的新工厂;9月德国巴斯夫集团(BASF)在湛江投资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这是德国公司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外国投资项目之一;10月德国大众宣布投资24亿欧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公司,创大众汽车入华40年来的最大单笔投资记录。这些大规模投资项目的落地和积极推进充分展现了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意愿和信心。
中法经贸或将迎来更多可能
法国,是李强此行第二站。
法国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个西方国家,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法国全球第六大、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法国街头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 图源:视觉中国)
2000年,中法贸易额刚刚迈过70亿美元;2018年,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法签署了《关于成立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到2022年,中法商品进出口总额约80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中法贸易额也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两国经贸合作趋于紧密,从中欧班列中,中法运输线路的开通也可以看出。2016年4月,国内首条直达法国里昂的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运营。随后,武汉、合肥、金华至法国杜尔日3条中欧班列线路先后于2017年、2020年底和2021年开通运营;江西、山西也开通了直达法国巴黎的中欧班列线路。
二十年间,贸易额翻了十倍多。中国人把电子产品、衣服销往法国,法国人则把飞机、红酒和化妆品卖到中国。
近年来,中法经贸关系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去年双边贸易额第一次突破1000亿欧元大关,同比增长了近15%。而随团来华的空客、法国电力、阿尔斯通和银行业、奢侈品行业等一众法国大企业,都希望与中方相关企业签订新合同。
但从与欧洲一些国家横向对比来看,中法经贸合作、投资和技术引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中法双边贸易额66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虽然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喜人的逆增长,但仅有中德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中荷贸易额的四分之三,同比增速也比两个国家慢得多;法国还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三大技术引进国。截至2021年3月,法国在华实际投资额191.3亿美元,仅为德国在华投资额的52%左右。而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此外,法国是全球第一大化妆品出口国,中国在2020年首次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法国化妆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这也让中法两国就此次李强出访有了更多期待。据介绍,李强访法期间,将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并着眼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就全面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法方深入沟通。李强还将广泛接触两国经济界人士,相信将为疫情后中法务实合作再出发注入新的动力。
李强此访还有一项重要日程倍受关注——应邀出席马克龙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据悉,峰会将于6月22日和23日在爱丽舍宫举行,旨在改革全球金融架构,筹集私人与公共资金,用于气候保护、扶贫、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预计将有约4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从多边层面来看,当前世界经济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李强总理参加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将继续保持高水平开放,期待更多切实合作的态度。
(图源:视觉中国)
德国和法国被普遍视为欧洲经济的“双引擎”,是欧洲国家的“火车头”,外界广泛认为其态度一定程度影响着欧洲对华关系走向,中方领导人此次欧洲之行到访德法,凸显了中方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双方应继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进一步巩固合作共赢的主基调。
专家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德、中法拒绝对抗,扩大合作,有望充当国际局势的“稳定锚”,也为世界稳定注入“强心针”;中欧全面推动重启各层级实体交往,有利于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提供更多的确定性、稳定性。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