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著名越剧演员吴小楼相识是一个偶然机会。
1989年秋天,百万诸暨人民欣喜地庆祝着“撤县设市”的节日,有许多位诸暨籍的杭、沪、宁名人也受邀而至。10月18日下午,我和王仲明、屠渭兔去县委招待所拜访两位枫桥名贤,即浙大中文系主任骆寒超和书法名家骆恒光,拍照留念后,有人告诉我《西湖》文学杂志罗敏然编辑也会来诸,只是现在尚未到招待所。我很高兴,晚饭后又来到招待所。
我与罗老师有着较深师生之谊。这一年第四期《西湖》杂志头条刊出了我的纪实文学《硝烟下的情和爱——毛泽民和钱希均的故事》,并预告我第十二期将头条刊发我的《船——献给父辈们的歌》。晚饭后约6点半我兴致勃勃来到招待所,问了房号,笃笃笃敲响房门。
罗老师为我开门。可是她身边还站着一位陌生女人,年龄与罗老师差不多,也穿着缀有花纹的黑色裙子。她向我介绍说:“这位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吴小楼,也是你们诸暨人! ”转身又向吴小楼介绍,这位诸暨田渭法是我们《西湖》杂志的骨干作者,很勤奋的!
我从未听说“越剧十姐妹”有诸暨人吴小楼,由此认真地再三打量着她。她一米六左右长短,脸蛋略显发胖,乌黑的眼晴显出老沉和刚毅。由于没有一点采访准备,我没话找话——听父亲说,我老家凰桐村的祠堂里,嵊县的“的笃”班曾来演过戏,父亲在上海橡胶厂打工时正是筱丹桂、袁雪芬等十姐妹们开始大红大紫时刻;而我自己则1981年5月在绍兴地区医院进修恰逢诸暨越剧团在绍演出,刚刚成名的钱惠丽为我们5名进修医生在后台轻轻唱了《金玉良缘》……于是慢慢地绕到了吴小楼的越剧生涯……
吴小楼1926年6月出生于杭州,诸暨石壁乡大罗畈村人,父亲是个穷裁缝,她出身不久就得了奶痨,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六岁时,父母省吃俭用供她读书,但到了八岁,终因家境贫困而失学。小楼跟着父亲做针线活。
她从小就是个戏迷。但她又没钱买戏票。当时戏场开演一段就放人入场,她常常轧在大人中间,溜进去“看白戏”。她看戏回家,常常忍不住拿起棒头,戴上自制的帽子学着演戏,邻居们边看边夸说:“小胖演得好,演得像,这丫头是舞台上的好料子!”十岁那年,一位在剧团里打杂的嵊县伯伯,见小姑娘活泼伶俐,有表演基础,就介绍她进了“双凤舞台”班子。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和彩排,她就随班子来到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正式登台演出,开始了她漫长的从艺生涯。
旧社会艺人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她和姐妹们凌晨三时就要起床练功,像“拿项”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还要对着山峰高喊长呼“鸡!”“鸭!”“鹅!”老师要求极为严厉,吊嗓子要求不怕叫破嗓门。嗓子破了哑了就要吃蚯蚓,吃马桶上、粪桶上刮下的“缸沙”。为了腰腿柔软,剧团老板和老师又逼着大家吃癞哈蟆的苦胆。他们一年四季是粗粮素食,长期住在潮湿的船舱或者寺庙角落,所以从艺的姐妹们身上都生满疥疮,头上、身上长白虱,真如同叫化子一样。
旧社会年轻人要想学习本领实在不易。艺人都把自己的招儿保密,怎么办?吴小楼的办法就是“偷”。当时头肩老生邢香麟,她的拿手戏《包公打鸾驾》,场场客满。小楼为了学到这手本领,抽空就溜到台前,躲在台角下偷偷地学。要躲得好,如被发现,就要挨打受骂。她学得认真,看得仔细,不但记住了基本唱腔,连每个动作、手势、细微的表情也不放过。一句一词一招一式都记住,心领神会。有次邢香麟因故在开演前突然停演,戏不能开场,急得大家没办法。小花脸黄笑笑提议让吴小楼去顶,老板无奈只得让她去闯一闯。由于她平时花过工夫,一上场,就引起震动。
她虽只念过两年书,但平时学习十分用心,她常常看莎士比亚、鲁迅等名人名著,看袁牧之等人谈表演、介绍艺术经验等文章,从中吸取知识,增长才能。她对戏剧、电影、话剧、歌舞都很喜欢,还学过钢琴。每次看戏看电影回来,总要对姐妹们边讲边演。她特别喜欢美国电影名星恰尔斯·劳顿,只要一上映他演的片子,她总要去看。
唱腔对越剧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吴小楼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苦功的。当时上海传说京剧大花脸金少山唱戏,连剧院外也能听见,她就去探究他的发声技巧。周信芳的嗓子虽不算好,但也能唱出感情来,这就使她知道“声情并茂”的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那苍劲持重,洪亮豪放,激昂舒展,富于激情的曲调,一直受人称赞。多年心血终于使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四十年代就被誉为越剧之“母”。当时她在“雷声”剧团演《月光曲》,仅仅十句幕外唱,就真挚地唱出了叔叔和侄女的离别之情。
1947年,越剧《山河恋》义演前,“十姐妹”合影。
1947年8月,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六十大寿,中国大戏院召来了各种剧种,南北名角,准备为庆祝“杜寿”大会串半个月。8月18日,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名角尹桂芳、徐玉兰、吴小楼、竺水招、张桂凤、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筱丹桂十姐妹,为创办越剧学校,建造实验剧场筹募基金发了启事,定于8月19日起,在黄金大剧院公演《山河恋》。这明明是和“杜寿”唱对台戏,当然要遭到当局和恶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刁难。为了争取演出的权利,十姐妹曾去社会局同反动势力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这就是著名的“十姐妹大闹上海滩”事件。她还和竺水招、戚雅仙、赵雅麟、昌云甫等姐妹组成“七友公司”反抗老板剥削,争取越剧改革和演出自由。
1949年7月7日,剧影工作者协会越剧组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吴小楼、竺水招等七委员议定,由雪声、东山、玉兰、云华等大剧团分三班参加庆祝胜利演出。联合排演了《解放之歌》《向狐狸虎狼冲击》《曲江词》等三部独幕剧,在各戏院上演。
1956年2月6日-3月14日,上海越剧院一团在赴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等地巡回演出期间,奉命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一分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织锦记》等。主要演员有傅全香、吴小楼、赵雅麟、陈少春等。
1956年10月19日上海越剧院一团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2月-6月5日,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劈山救母》《窦娥冤》《打金枝》《九斤姑娘》《盘夫》《送花楼会》等剧目,赴南京、济南、长春、哈尔滨、鞍山、沈阳、天津等7个城市巡回演出,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吕瑞英、吴小楼、陆锦花、陈少春、金艳芳等。
1958年6月15日-9月初,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2月17日-4月3日,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由上海越剧院组建的中国越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河内、海防等9个省市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追鱼》《党员登记表》《打金枝》《断桥》《风雪摆渡》《拾玉镯》《盘夫》《评雪辨踪》等。徐平羽任团长,吴琛任副团长兼艺术指导。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吴小楼、金采风等。
1959年7月14日,由上海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吴琛带队,范瑞娟、傅全香、张桂风、吴小楼、吕瑞英、陈少春、史济华、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4月20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于5月7日,改建成北京越剧团。翌年1月18日,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
1979年9月17日,上海电视台拍摄“越剧十姐妹”电视新闻记录片,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参加拍摄。
1979年10月2日-6日,上海越剧院在上海市体育馆举办5场“越剧演唱会”。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老演员参加演出,场场满座。
1979年12月15日,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演出“越剧集锦”,节目有袁雪芬、徐玉兰主演的《送凤冠》;王文娟、丁赛君、吴小楼主演的《书房会》;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的《行路》;金美芳、谢秀娟主演的《书馆》;范瑞娟、陈琦等主演的《回十八》和《楼台会》。
1980年1月1日-4日,上海越剧院在市体育馆进行迎新年演唱会,剧目有金美芳、谢秀娟的《书馆》;陈琦的《回十八》;王文娟、丁赛君、吴小楼的《书房会》;傅全香、陆锦花的《情探》片断;袁雪芬、徐玉兰、周宝奎、徐天红、徐慧琴等的《送凤冠》。
1984年4月27日,“著名越剧演员和越剧迷联欢演唱会”在沪西工人文化宫举行。参加联欢会的有全国和市的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以及先进生产者。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风、徐天红、吴小楼、戚雅仙和中年演员陈琦、朱东韵、孟莉英、杨文蔚等参加。
1986年7月2日-8月19日,剧协上海分会与《上海戏剧》编辑部举办的“著名越剧演员流派唱腔”讲座,历时1个半月,听众为越剧爱好者及部分越剧青年演员。袁雪芬作首讲,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尹桂芳、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吴小楼等分别讲课。嗣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录音播放。
1988年4月20日-5月5日,上海戏曲艺术演出团赴香港演出,由上海市文化局张福根领队,越剧演员毕春芳、张小巧、吴小楼、陈少春、王少楼、沈于兰、徐涵英等参加,剧目有《三笑》《盘夫》《三看御妹》《李娃传》等剧的折子片断。
1989年2月6日-10日,上海越剧院“六代同堂迎春晚会”,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南市影剧院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老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金采风;中年演员史济华、陈琦、曹银娣、沈于兰、张国华、胡佩娣、汪秀月、张月芳、王金萍;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胡敏华、陈颖、许杰、章瑞虹、方亚芬、张咏梅、裴燕、钱丽亚、章海灵、董慧敏等。节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一郎》《追鱼》等优秀剧目片断。
1990年3月14日-16日,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和戏剧界其他著名演员36人,向全市同行倡议为十一届亚运会举行义演。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陈琦、张国华、曹银娣、盂莉英、汪秀月等演员,在人民大舞台参加”戏曲精英大型演唱会”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在美琪大戏院演出一场《罗山遗恨》,三团在大众剧场演出一场《血染深宫》。
1990年10月18日-20日,“越乡文化节”暨越剧博物馆开馆典礼在嵊县举行。上海越剧界人士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金采风、周宝奎、王杏花、小白玉梅、尹桂芳、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徐进、陈鹏、苏石风、顾振遐、卫震华、薛允璜等应邀与会。18日,上海越剧界老中青演员在嵊县剧院进行祝贺演出,剧目有章瑞虹、陈颖的《李娃传·剔目》,方亚芬、裴燕的《西厢记·琴心》,钱惠丽、王志萍的《皇帝与村姑·狱中》,章海灵的《莲花女传奇》选场,张桂凤的独角戏《石二佬》,金采风、史济华的《祥林嫂·成亲》,赵志刚、胡敏华的《何文秀·哭牌算命》,毕春芳、张小巧的《珍珠塔·后见姑》。
1991年8月18日,“灾区在我心中——上海赈灾千人义演”在上海体育馆举行,上海越剧界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金采风、史济华、赵志刚等34位演员,登台参加表演。
1994年8月6日,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在人民大舞台首演《王子复仇记》,该剧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改编,由袁雪芬、荣广润任艺术顾问,吴小楼、刘觉任表演指导,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苏乐慈,赵志刚饰演王子,史济华、孙智君、华怡青、张国华、许杰、张承好等参加主演。该剧于同年9月下旬,参加了在沪举办的“94上海国际莎剧节”的演出。
1994年9月22日,上海越剧院的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等青年演员,在杭州参加“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吴小楼、戚雅仙、毕春芳、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等老一辈越剧演员也应邀与会。袁雪芬去信祝贺……
1998年著名越剧演员吴小楼因病去世,享年72岁。但她永远活在全国广大“越迷”的心里,活在百万诸暨人民的心里!
2023年6月15日,我受邀去陈范予家乡姚江镇山汀村,中饭时一位老史志办主任告诉我,嵊县“的笃班”和“越剧十姐妹”为什么能在上海滩“发迹”,是因为有诸暨老板和诸暨文化人的大力帮助,这引起了我极大兴致,我将认真调查和考证,因为我本人也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越迷”!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