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教研室组织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科技、评价等学科专家,来到百年老校诸暨市斯民小学蹲点调研。
一座乡村小学,他们为何而来?省教研室小幼特部主任冷莹老师说:“‘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省教育厅、教研室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斯民小学是百年名校,教育家斯霞就从这里毕业的,在斯民小学开展调研更有特别的意义,希望亲身体验,亲眼所见,掌握学校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更好地指导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实践等工作储备最真实的材料。”
活动当天,省教研员在诸暨市教研员的陪同下坐进斯民小学所有班级听课,包括一年级体育课、二年级科学课、三年级英语课、四年级语文课、五年级数学课、六年级美术课,全方位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现状,并对上课老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进行专业指导。
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指导。“这位小黄老师我要想办法带带她,个人素质很好,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多平台的展示。”英语教研员郑文在听了斯民小学黄巧萍的英语课之后,如是说。
小微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缺乏导师引领,郑文建议学校利用网络,寻求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新出路,她认为借用线上平台,打造学科联盟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科教研的一个新的方向和选择。特邀嘉宾、全国人大代表祝响响建议:“教体局可以把城区骨干教师下派到农村小学支教,设立乡村教育首席教师,在工作量上给予一定空间,规定一定的开课、带教任务,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她说,“目前全国人大有许多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提案,大家特别希望听到一线学校和教师的真实声音,非常愿意为斯民小学出一份力。”
观摩课后,专家们还参观了斯民小学拓展性课程成果展示,毛笔书法、竹节人剧场、《诗经》里的植物等课程,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建设重要,环境建设也重要。用孩子的作品装点校园,让孩子在学校里更有归属感、获得感。所以,学校一定要看见儿童,也一定要让校外的人在这里看见孩子。”教研员斯苗儿老师从“儿童立场”的角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小规模学校建设座谈会上,诸暨市教体局副局长沈宝伟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东白湖镇中心学校校长侯科顶、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以《因为,不舍得》为题汇报了东白湖镇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情况、面临困惑和校长教师坚守乡村、努力办高质量的乡村学校的未来愿景。紧接着,省教研员和特邀专家针对问题进行了回应,并结合调研情况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提供了思路和具体建议。
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在总结讲话中,对斯民小学的历史文化表示感叹的同时,特别强调:乡村教育更需要突显对教育事业的爱心,立足岗位主动而为;深度挖掘民风民俗、校情学情等历史文化基因;既关注当下也要放眼未来,既解决问题也要追寻长远目标;把新课标的落实与深化课程改革有机融合;从改进教学管理、改变教研方式、深化多方合作、优化办学环境入手,创建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新品牌。
回望过去,斯民小学从1904年办学,距今已近120年。展望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规模逐渐萎缩,该如何办好这所百年村小?这次调研为斯民小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方向和动力,为诸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带来了指南和对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