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沿着父亲的战斗足迹重走革命路

    ——纪念浙东人民解放军二支队成立75周年暨周芝山逝世30周年

    潮新闻 周小萍2023-06-16 09:07全网传播量5463
    00:00
    00:00

    今年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成立75周年,也是我的父亲周芝山逝世30周年。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再次研读了父亲撰写并于临终前定稿的《荆棘征程——解放战争时期会稽地区武装斗争的回顾》,母亲张扬于二支队成立50周年之际编著的《会稽山游击根据地纪要》;重温了由乔石同志题写书名,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周芝山纪念文集》。又几度赴诸暨,沿着父亲的战斗足迹重走革命路。父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深深感动,数次落泪,激励着我们继承遗志,䂽厉奋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

    青年时的周芝山。

    父亲虽然离开30年了,但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去年11月和今年2月,我们兄弟姐妹3个和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金萧研究分会的同志二赴诸暨,走访东白湖镇,与镇党委商谈利用好东白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事宜。还登上海拔400多米的福田寺,看望慰问二支队老战士蔡信夫老人。蔡老曾担任二支队队长杨亦明的警卫员,据他回忆:因福田寺地势隐蔽,当年周芝山、杨亦明带领的二支队经常在这里休整。周芝山还会化装,有一次他曾扮成木匠带来7个人。1948年7月18日,二支队宿营于福田寺,在箬帽山成功伏击国民党诸暨县自卫总队第一中队。之后,敌人疯狂报复,烧毁福田寺房屋17间。幸得蔡家兄弟尽力灭火,救下正房3间,现保存良好。二支队在东白山的战斗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蔡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田寺遗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还数次走访了父亲的出生地牌头镇珠村(现为三堡里村),就重修周芝山故居、办好红色教育基地事宜,与镇、村干部交流商谈。

    父亲1921年3月16日出生于贫苦农家,“自幼聪慧好学,勤劳节俭,助人为乐”。这是父亲的表妹楼可玉姑姑给我们讲的。姑姑从小寄养在父亲家里生活,父亲待她如同胞妹妹,有时会带她上山去摘野果,后来知道他是以此作掩护,为完成地下党的交通联络工作。在父亲的引导下,姑姑和她弟弟后来也参加了革命。

    姑姑还回忆了周芝山故居被毁之事。那是抗战时期“齐村惨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觉没有杀掉父亲,就更加疯狂迫害他的亲属,扬言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凡是珠村姓周的青壮年抓到就杀头,并贴出告示悬赏捉拿“共匪头子”周芝山。一天,国民党牌头区区长何步耀带人到珠村,把父亲家的房子拆得片瓦不留,并威吓“哪个去修就杀哪个”。所以,我们老家的房子,直至解放后才由农会修好使用。

    周芝山与表妹楼可玉。张扬摄于1959年。

    站在有些破败的故居前,回望父亲在会稽地区浴血奋战的经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才16岁的父亲,跟着刚从国民党监狱出来担任中共牌头区工委书记的堂哥周永山,参加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刚满18岁的父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教书为名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担任中共诸暨县南区区委委员兼中南分区区委书记,在诸暨特派员朱学勉领导下工作。

    1942年5月,日寇发动“浙赣战役”,诸暨沦陷,父亲根据党的指示积极组织游击队。他和几个青年农民在国民党溃兵过境的山上,收集到步枪3支,又想方设法凑钱买来机枪1挺,组织成立一个班,保护村民,惩办汉奸。7月,参加浙东抗日武装南进支队。后留在诸北参加“小三八”部队。1943年4月初,为躲避国民党顽军的“清剿”袭击,部队到金家站宿营。第二天上午,与伪军遭遇。担任副班长的父亲,主动替行动困难的3位伤病员背枪拿米袋,加上自己的米袋和枪重达60余斤,拼死帮助战友一起撤出重围,累得当晚就病倒了。这年9月,调任金萧支队诸北办事处税务总站党总支委员、分站站长。1944年3月30日,父亲刚调到诸南办事处不久,国民党顽军包围偷袭金萧支队驻地齐村、诸南办事处许村。两天中,杀害了48位抗日干部和群众,制造了震惊金萧地区的“齐村惨案”。父亲幸蒙老百姓的舍命相救才脱险。

    1944年5月,父亲任小西区委书记兼情报联络总站站长。到路西工作期间,父亲迅速建立起情报联络站,积极收集日伪顽的情报。他主动潜入三都镇,侦察伪军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金萧支队首长根据他的侦察报告和化装突袭建议,9月12日,采取少数干部化装突袭与部队正面进攻相结合,取得了三都之战的胜利。在父亲的领导下,成立了开元、青山、柱峰、冠山四乡自卫队,由叶圣全为中队长,父亲(路西区委书记)兼任指导员。自卫队打击小股敌顽武装,驱逐日伪政府,影响不断扩大。那里的乡亲们说:看不出芝山年纪轻轻这么能干,伢穷人跟着共产党哪能不翻身!

    1982年,在杭州召开的浙东党史座谈会上,周芝山(左)和老领导马青司令欢聚。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革命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母亲的记忆刻骨铭心。她告诉我们,当时,浙东新四军主力奉令北撤,留下少数骨干坚持隐蔽斗争。父亲奉命留下,任金萧地区联络员,在同样留下担任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的马青领导下工作。国民党挑起内战,大举“清剿”我金萧地区革命力量,一片白色恐怖。10月下旬,父亲任新成立的诸(暨)义(乌)东(阳)人民游击队队长。当时,抗日的人被国民党按“匪”论罪,不少战友和家属惨遭捕杀,于是这支游击队对外就称“抗日难友团”。1946年1月,马青将诸北、路西、诸义东地区武装合编为直属中队,蒋忠任中队长,父亲任指导员,在海拔1100多米的会稽山主峰东白山一带活动。游击队在冰天雪地中还是穿单衣着草鞋,饥寒交迫。虽然环境险恶,但大家乐观顽强,互相鼓劲,坚持斗争。

    在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今年97岁的母亲曾几次提到与父亲的相识相知过程。主力北撤后,15岁就参加革命的母亲受命留下,负责嵊西县地下党工作。1946年春节前夕,漫天风雪,她接通知上东白山向马青(母亲后来曾任马青的秘书)汇报工作。在大岭坑第一次看到坚持斗争的革命武装:穿着破旧的单军装,破草鞋,冻得簌簌发抖,只好围着柴火取暖,困了就睡在柴草堆中。她注意到,一位瘦削英俊的青年几次进屋向马青低语,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中队指导员周芝山。3年后,母亲奉命调任会稽中心县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赴任路上听交通员说,工委书记周芝山同志正在生病,住在东白山张家山旁的一个山洞——后方医院。见到父亲时,他刚发过高烧,躺在草堆上,咳嗽不停,但精神很好,双目炯炯有神。他向母亲介绍了会稽地区的情况后,笑着问她:还记得3年前我们见过面吗?母亲这才恍然大悟。

    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除了浴血奋战,吃不饱穿不暖,又缺医少药,本就体质较差的父亲常常生病,而治病的良方就是枪声,只要枪声一响,他就一跃而起指挥部队。外表文弱的父亲,却有着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原非军事干部的父亲,不仅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军事上也是足智多谋,常常将武装进击与政治分化相结合,成为一位机智果敢,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队优秀指挥员。父亲乐观坚毅、军政双优的品德,谦和律已、从善如流的品格,令母亲钦佩与仰慕。后来,他们因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走到了一起,风雨相依42年,他们既是最亲密的伴侣,更是共患难的战友。

    周芝山和张扬,摄于1954年。

    “石璜缴枪”,是内战全面爆发后,我坚持在浙东敌后的革命武装主动出击的第一仗。1946年11月13日,马青令父亲和应飞、杨亦明率领金(华)义(乌)武工队,向嵊县西部的孔村秘密集中。正在永康的父亲,即率队连续行军两昼夜,紧急赶到。18日,父亲和杨亦明以做衣服为名,到石璜镇查看地形,并到敌自卫分队驻地关帝庙侦察。19日,马青亲率武工队和参战群众,由潜伏的地下党员带路,里应外合,一举解除敌自卫分队的武装,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47支及弹药数担。大获全胜后,于12月初成立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队”,公开打出武装斗争旗帜,父亲任队长。受到震动的敌人,加强了对会稽地区的军事围剿。在险恶的形势面前,父亲总结经验,调整对策,一会儿去平原,一会儿进山区,弄得敌人晕头转向。在父亲的出色指挥和正确领导下,游击队神出鬼没,以少胜多,频打胜仗,会稽山区的抗暴战火越烧越旺。

    1947年7月,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队与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在路西会师,合编为一个大队,张任伟任大队长,父亲任教导员。10月,国民党会稽山剿匪指挥部采取步步为营的“拉网”战术,决意消灭这支革命武装。在连遭追袭、包围,处境十分危急之际,父亲机智沉着,率部冒称国民党“浙保独立大队”,从敌人的夹缝间穿插出山,跳出包围圈,进入诸暨浬浦镇,越过浙赣铁路,顺利到达里坞底雉鸡坪,战士们戏称这是“鲤鱼跳龙门”。12月22晚,张任伟和父亲率部30余人,由内线带入敌军驻地,解除了驻嵊县开元镇两个联防分队的武装,继而又奔袭石璜镇,第二次收缴了驻镇联防分队武装。没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一夜之间全歼两地的联乡队。这次智袭开元、石璜的重大胜利,对打开会稽局面重建主力武装起了重大作用。

    石璜缴枪后,周芝山被任命为会稽山抗暴游击队队长。图为1982年,他们几位老战友相聚时的合影(左起):周芝山、杨亦明、应飞、钱伟英。

    父亲关心他人重于关心自己,关心党的大局事业重于关心自己的局部发展。1948年2月9日,父亲坚决执行中共浙东临工委命令,率领会稽部队和地方干部40余人,全副武装东进四明山,随后编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游击支队,以扩充浙东主力武装。浙东临工委决定,成立会稽中心县工委、路东县人民政府,父亲任县工委书记兼县长;在会稽地区再建武装,组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杨亦明任大队长,父亲任教导员。父亲与杨亦明奉命,于3月上旬带着9位同志9支枪,返回会稽地区重建武装部队。好不容易拉起的队伍“上交”了,有同志难以接受,发牢骚,父亲进行了严肃批评:“不要乱话三千,干革命首先要服从党的领导,党员要讲党性。”还耐心启发说,国民党给我们留着很多武器,只要我们依靠地下党、依靠老百姓,做好统战工作,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枪一定能很快得到发展,过去一年多的游击战不是充分证明了吗?从零开始,重建武装,这种高度的全局观所显示的品德,犹如会稽山的劲松巍然挺立,令人肃然起敬。

    其时,会稽地区形势日趋恶化。国民党会稽山剿匪指挥部移驻嵊县,再次发起“围剿”。我嵊西地下党遭严重破坏,寺西苑村遭敌袭击,党员干部钱耀秋被枭首示众,基本群众27人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父亲擦干眼泪,重振精神,秘密发动群众,武装扩大到40余人。他带领重建的武装,夜袭国民党东阳巍山警察所,活捉镇长赵茂生,收缴枪支40余,队伍又发展到60余人。7月下旬,国民党增调浙保“突击营”400余人,分两路合围我东白山根据地。父亲机智应对巧妙迂回,率部进军嵊西平原石砩、太平,与敌“调防”,并署名写信给国民党太平乡联防队长“过境借道”,后又率部回师会稽。当初扬言“3个月消灭共匪”的指挥官,灰溜溜地离开了会稽。从此,会稽地区革命迎来大发展,连接诸绍嵊东数县的会稽山形成了游击基本区。

    1948年10月,浙东临工委宣布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杨亦明任支队长,父亲任政委。当时,国民党新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汤恩伯,调集75师及地方武装总计五六千人,以东白山为重点,向会稽山区发动大规模“围剿”。父亲和杨亦明沉着分析敌我形势,决定分散打“麻雀战”,声东击西,大胆穿插,避强击弱,与敌周旋。艰苦奋战50天,敌军的“围剿”终以失败告终,我根据地更加巩固发展,游击区得到扩大。

    部队在连续作战中不断扩大战果。1948年12月23日,父亲率二支队会同兄弟部队,攻打诸暨陈蔡守敌,并写亲笔信劝说敌中队长投降。经约3个小时的激战,加上政治攻势,碉堡内敌人举白毛巾投降。此战共俘敌中队长以下5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60余支。1949年1月27日,父亲策应国民党寿乃康、傅渭潮部起义,起义官兵共350余人,携机枪11挺、长短枪360余支。28日,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庆祝枫桥解放。父亲在大会上宣布,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二支队。2月,我浙东临工委和浙东纵队司令部移驻会稽地区,决定原会稽中心县工委改建为会稽临工委,父亲任副书记。自此,二支队更是捷报频传。3月9日,重创到王家井抢粮的国民党诸暨县自卫总队祝伯乐中队,缴获机枪2挺、步枪20余支,俘敌20余人,毙伤敌4人。4月8日,会同兄弟部队出击绍南敌重要据点车头,激战7小时,俘敌中队长以下76人,缴获机枪5挺、长短枪60余支。

    至4月底,建立了以会稽山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成立了5个县政府和办事处,20个区政府。5月6日下午,父亲和杨亦明率部进军县城,解放诸暨,成立诸暨县人民政府,父亲兼首任县长。

    1949年5月7日,诸暨县人民政府成立,周芝山发布县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

    从主力北撤到1949年5月会稽地区全部解放,长长3年零8个月中,会稽山儿女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共浙东临工委和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司令部的直接领导下,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从求得生存到重建武装,一次又一次粉碎国民党的血腥“围剿”,顽强转战于诸暨、嵊县、绍兴、义乌、东阳、磐安等地,革命足迹达11个县。浴血苦战80余次,会稽主力部队发展到1200余人,地方武装700多人,拥有轻机枪38挺,创建了会稽山游击根据地,为浙东解放战争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绵绵思绪,从烽火连天的东白山,回到和曦平静的东白湖。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虽因工作需要自诸到杭,但一直将与会稽山人民的血肉之情铭刻在心。自上世纪60年代起,父亲先后6次访问会稽山老区,后5次都是带病前往。他时时关心革命烈士家属,念念不忘支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老区来的乡亲排忧解难。临终前还牵挂着老区人民:我们虽然为老区人民办了点事,但是与老区人民相比,还是觉得欠他们太多,如果有时间,有可能,我们还要多帮助他们呀!……

    1993年清明,遵父亲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放在会稽山麓的陈蔡水库。1985年建成的这个大型水库,流域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毗邻诸嵊东3市,后因地处东白山下而更名东白湖,现已成为风光旖旎的生态旅游区。几经撤并,相邻的多个乡镇合一成为东白湖镇。这方山水,是父辈们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也曾是中共浙东临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驻地。沧海桑田,今日之东白湖,绿水青山,欣欣向荣,前进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伫立于东白湖大坝上,我们心潮澎湃。父亲长眠于斯,见证着战斗故乡的繁荣昌盛,一定很欣慰吧!

    2023年6月,于杭州

    作者简介:周小萍,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金萧分会副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