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免费领了90斤田鱼苗,还有青田专家的技术指导,我对发展稻鱼共生这个产业很有信心。”6月13日,古蔺县德耀镇凤凰村的田间道路上聚满了人,八组村民祝兴德和其他老乡一道“拆封”了来自青田的礼物。随着一张大网从鱼箱中升起,数百条橙黑混杂的青田田鱼苗在阳光下现了“真身”,工作人员们按照名单依次发放给前来领取青田鱼苗的村民。
历经两天,3000斤活蹦乱跳的稻花鱼蜿蜒2000公里从青田“西游”到了古蔺,为川南的广袤梯田带来“满山黄金”。当天古蔺县彰德街道、金兰街道、龙山镇、德耀镇等四个乡镇(街道)的70余户村民都收到了鱼苗,覆盖稻田约150亩,预计可带动亩均增收4000余元。
“我是去年开始试着做稻鱼共生的,虽然当时村上大力支持,但我心里还是有疑虑,毕竟以前没干过。收成时看到效益比原来翻了一番,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望着田里游得欢快的鱼儿,祝兴德也兴致勃勃地掰着手指算起了收入账:一亩水稻放20斤鱼苗,四个月后,可收获100斤左右的成鱼。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斤稻花鱼可以卖到30余元,预计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
“我们将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手段,发挥3000斤青田鱼苗的最大价值,让农民们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古蔺县东西部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徐波表示,计划以德耀镇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地理条件适配的乡镇,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坡体种豆,建立鱼、稻、豆“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构建起“一水多用,一田三收”的良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传承千年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5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充分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是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典范。自青田县结对古蔺县以来,在德耀镇凤凰村试点推广青田稻鱼共生种养技术,通过产业协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当地410多户农户参与稻鱼共生种养。
目前,青田—古蔺“稻鱼共生工坊”落户德耀镇,来自德耀镇、龙山镇、石屏镇的8个村正在积极推动稻鱼共生模式落地,该模式逐步在古蔺县全面铺开。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明表示,青田县未来还将在技术培训、品牌塑造、价值转换等方面与古蔺持续深化合作,推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共同谱写共富路上新篇章。
6月15日 浙江日报5版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