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亚运时光“记”丨2002,釜山这三个片段证明我来过

    潮新闻 记者 徐健2023-06-14 02:51全网传播量662
    00:00
    00:00
    #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特别报道# 四年一团聚的亚洲体育大家庭即将在杭州迎来第19次相会,潮新闻体育报道团队也到了第9次奔赴亚运最前线的时候。虽然中国体育健儿现在奥运大把夺金都已不在话下,虽然潮新闻记者的足迹如今已遍布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但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体育的崛起,正是从亚运会开始的;我们涉足国际大型运动会的采访,也恰逢亚运会起步。从钱江晚报到潮新闻,33年来,采访过历届亚运会的记者写下了各自亲历记,这些文字,如时光隧道,带我们重回那些年曾经风起云涌的亚运盛事。 

    徐健

    2002年釜山亚运会 

    21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以至于我接到编辑的约稿时,竟恍惚了好一阵子,2002年釜山亚运会,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记忆虽然模糊,但总有那么几个片段,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第一个,是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的最后一项,800米。

    浙江选手沈盛妃是上一届曼谷亚运会的该项目冠军,但是本届的卫冕之路充满坎坷,在最后一项800米比赛之前,她只领先了印度选手索玛153分,偏偏800米又是她的弱项,倒数第二个到达终点。最后总分一加,好险,只多了12分。只要沈盛妃800米的成绩再慢1秒,这个冠军就要旁落了。

    当时我就在沈盛妃的教练洪延庆的边上,全程目睹了这个备受煎熬的时刻,于是写了一篇特写《一秒都不能多》。

    洪教练是名教头,浙江选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垄断了女子七项全能的全国和亚洲冠军。但就在本届亚运会后,浙江选手从七项全能的最高领奖台上消失了,至今都不见踪影。

    竞技体育自有其规律,一批队员退了,一位教练歇了,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优势项目的消失。百年老店,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个,是男子标枪决赛结束以后,体育场外。

    我陪着刚刚夺下金牌的浙江选手李荣祥等候回亚运村的班车,在车站遇到了男子链球冠军日本选手室伏广治。一位标枪王,一位链球王,在赛场上经常相遇,自然是老熟人,一见面就很亲热。虽然语言存在障碍,但是连比带划,加上我的蹩脚英语相助,两人有一番精彩的“过招”。看到两位不同国籍运动员融洽交流的一幕,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稿子《“投”缘》,投也有投掷项目之意。

    我们常说运动员才是运动会的主角,综合性运动会更是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但我们的目光一般只投射在赛场上的拼杀。实际上,场外的故事往往更精彩、更具人性。这样的故事,即便不能打动别人,能打动自己也是一种人生感悟。

    第三个,是国庆之夜,游泳馆。

    这个晚上,中国游泳队利用优势项目比较集中之时包揽五金,年仅15岁的杭州选手吴鹏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从两名日本名将手里虎口拔牙,夺得男子200米蝶泳金牌,一举成名。赛后我问吴鹏的教练朱志根:“吴鹏时代开始了吗?”朱摇头:“我认为还没有。”“那么他什么时候能成大器?”“应该在雅典奥运会上。”

    两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吴鹏没有带来惊喜,“吴鹏时代”应该说也没有很鲜明地确立过。但在中国男子游泳陷入低谷的时候,吴鹏是力挽狂澜的人物。不过,吴鹏真正让人震撼的时刻,是在今年5月的“韵味杭州”2023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在退役10年之后,他再次勇敢地跃入泳池,去力拼一张亚运入场券,只为了在家门口参加一次亚运会。虽然结局并不算圆满,但在这一刻,他就是体育精神。

    有过这些记忆的片段,釜山,我应该是来过了。

    体育即人生。很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采访过一次国际大赛,对一名体育记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从事过一段体育记者生涯,对一名新闻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答案就在这些21年后我依然能记得的片段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