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小店万家灯火 | 无声出品都是良品,我们的小店都在轨道上

潮新闻 记者 胡大可2023-06-14 01:24全网传播量10.3万
00:00
00:00

千家小店万家灯火。

小店是最具烟火气、竞争最激烈的商业终端,也是最有人情味、连接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

杭州百家小店调查第三季新鲜出炉(专题报道戳这里),杭州小店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

街头小店来来去去,有的全新出发,有的柳暗花明,也有的黯然退出。

探究这些小店兴衰的背后,同样也是在讲述普通人的生存故事。

和潮新闻钱江晚报一起,走近小店店主,关注千家小店背后的万家灯火。

无声烘焙师不加糖,体现食材本身的清甜味

周日,霞姐总是不休息。因为店门口有市集,她比平日里更忙,这一天的营收是3020元。这个成绩,让这位听障烘焙主理人喜上眉梢。“市集总是很热闹,也给我带来人气,疫情期间是不可能的。”

霞姐吴静霞是晚报读者的老朋友了。三年前,她在建国北路开出了第一家手语姐姐烘焙坊;三年后,第三家店马上也要开张。1981年出生的霞姐是主理人,现在另外还有5位听障烘焙师加入团队。“都是我的伙伴,我教了一些技术。”霞姐打着手语说,除了一位来自桐乡,另外几位都是杭州本地人。

微信图片_20230614092029.jpg

三家店,一家是位于采荷街道的荷湾•暖咖,算是总店。第二家在闸弄口街道,定位是中央厨房。“那里地方大,可以放下大烤箱,以后烘焙主要在那里做,然后供应门店。”第三家则位于潮鸣街道,今后会主打饮品。霞姐有自己的规划,她觉得每家店不能完全一样,还是要有错位。“根据周围的业态和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定位。”霞姐说的这句话,手语有点绕,翻译老师微笑起来。

有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霞姐刚开始做烘焙的时候,生意并不算太好。她是怎么“突围”的呢?这说起来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我平时喜欢皱纸艺术,就是用皱纸做花啊鸟啊,后来有个市集的组织者偶然看中了,让我去摆皱纸摊位,那次我带了我的烘焙产品。”就是这一次,让很多人记住了霞姐的皱纸,也记住了烘焙。

“我发现大家都不喜欢吃糖。”霞姐说,在制作烘焙的过程中,她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糖。

“现在我店里的拳头产品就是‘无糖小乖’。”这其实是一款长条面包,很适合早餐吃。

当然,没有一点点甜味也不好,霞姐就想办法找糖的替代品。比如,她会在制作过程中加一点南瓜泥调味。“南瓜本身的甜味就很好啊,如果需要再甜一点,我就加鲜榨的橙汁。”说说容易,比例怎么掌握,什么时候加……霞姐琢磨了好久。

不加糖,体现食材本身的清甜味,这是手语姐姐烘焙坊的核心竞争力,也让他们的烘焙产品供不应求。“周围小区很多老客户,就这样积累起来了。”

同时,霞姐也很感谢采荷、闸弄口和潮鸣三个街道的支持。“我是听障创业,他们介绍了很多机会,有时候开会下午茶的小点心,都找我来订。”

提前交稿是我们的习惯,给客户修改时间

这个5月,升启摄影工作室主理人之一的郑正启到桐乡参加封闭式摄影培训。不断学习,是这位80后听障摄影师的习惯动作。

坐标潮鸣街道艮园小区,郑正启、管升声和王盛蕾三位听障人士创建的升启摄影工作室,是第二批钱江晚报小店直播点之一。作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一个实例,升启摄影工作室曾经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微信图片_20230614085650.jpg

“我们工作室成立三年了,我衷心感谢杭州多个街道的支持,是他们帮着我们度过难关。”郑老师开门见山地说,疫情严重那段时间,真的是一个单子都没有。现在,各个街道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都需要图片和视频的记录,就会找到我们。“这是不是从侧面也说明经济好转了?”

“我觉得街道的公号就是最好的宣传,一个街道用了我们的照片和视频,另外街道就来找我们了。”在郑老师看来,这是“口碑营销”。

“我也在思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觉得是出手快。”接过记者的话茬,郑老师分析,每次完成订单,他们都会刻意提前一到两天。

“很多客户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也给他们提修改意见留足了时间。”自然,要做到这个“快”字,工作室必须加班加点,但三位主理人都觉得这是必须的。

目前的困难是人手不够。

“因为还有不少个人来找我们,希望我们帮忙修老照片,这个活比较耗时间,需要耐心,我们希望有合适的人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杭州百家小店调查第三季:熬过疫情,身边的小店活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