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的最新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陈彦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创作了数十部戏剧作品,曾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代表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亦广受好评。其中,《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当生活中一地鸡毛时,我们还需要仰望星空吗?
面对这个充满哲学思辨的问题,小说中的各色人物给出了不同的选择,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能否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喜欢这次伴随了我好多年的星空纵深之旅,更喜欢那半棵一直紧紧牵绊着我的乡间田埂上的树。”回忆起这部历时八年、九易其稿推出的心血之作,陈彦依然沉醉于创作本身带来的快乐。
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花开花谢,天空的星移斗转,大地的沧海桑田。可以说,《星空与半棵树》所呈现的是一次乡村全景与基层社会生态的中国式书写,是一个眺望寰宇与捍卫星空的执着信念,更是一曲仰观俯察天地之道的命运交响。
《星空与半棵树》作者陈彦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讲好星空与半棵树的故事
《星空与半棵树》中围绕星空与半棵树两条脉络,在宇宙尺度下对村镇生活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观察。
一家之主温如风与“村霸主任”孙铁锤共同拥有两家地畔子中间的一棵百年老树。在一个夜里,老树被连根挖起,贩卖到都市,不知去向。
温如风本在查找无果后放弃了寻找,可是好脾气的他却受到周围人的讥讽与嘲笑,偶然得知真相后,为了半棵树的产权,他毅然踏上了寻找自尊与公义的道路。不信世间就没有说理的地方,成了温如风最大的信念。
北斗村虽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可是每天发生的事情何其之多,半棵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且无法可查证的案件。小镇公务员安北斗本是乡镇计生办的干事,因此就被安排了“监视”温如风的工作。
安北斗的日常工作是监视跟踪温如风,而剩余的夜晚时间则扑到望远镜上观测遥远的星球。深邃神秘的星空中有银河系、流星雨、黑洞、太阳风暴、光年、冥王星、海王星、柯伊伯带……
他一面时常劝慰温如风:“好好看看夜空吧,喜欢上了,你那半棵树倒是个屁事。”但他最终也意识到,半棵树就是一个中年男人有关尊严、权利、面子、里子,甚至温如风的一切。
星空是难以实现的渺茫理想,半棵树是贴近生活的利益诉求。当身处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大街上,依旧有人抬头还能看见月光。读《星空与半棵树》,令人很难不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产生联想。
“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个老师是主张我们多看星星月亮的。他说,晚上回去记得数数星星,别老用眼睛盯着脚下有没有分分钱。”陈彦回忆道,早在儿时,这种哲学的启迪就早已扎根在他的记忆中了,进而不自觉地投射进了自己的作品。
陈彦
戏剧与小说的融合
“当我们审视陈彦的文学作品时,无论如何不能绕开他的剧作家的身份。可以说,陈彦是小说家中最懂戏剧的,也是剧作家中最会写小说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的评价一针见血。
几十年戏剧创作经历,使得陈彦极为擅长围绕舞台进行戏剧矛盾的展现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了小说创作之中。
丰富戏剧语言和场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丰满的人物角色共同构成了《星空与半棵树》这部小说强烈的戏剧性。
小说的开头就如同一幕来自猫头鹰视角的舞台剧。猫头鹰这个独特的意向,在小说承担了穿缀、旁白的作用,让读者如同看话剧一般身临其境地进入故事。
陈彦说:“正如同每部戏剧都有个大主角,安北斗就是这部小说的绝对主角之一。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充满戏剧性,但却一一都能映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小说中,安北斗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物,他的爱好是背着观测仪器,去山间观测星空。因为热爱天文的高雅爱好,他收获了自己爱情,但也因为痴迷天文和生活的狼狈最终失去了婚姻。安北斗在户外用于实现理想,仰望星空的望远镜,在家里却成了他监视温如风的卑鄙工具。
而安北斗最大梦想是用自己女儿的名字,命名一颗从未发现过的小行星。在他苦苦追寻的过程中,生活的轨迹却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儿随着母亲走进大城市,住进了大别墅,拥有了不计其数的名牌包包。当他找到那颗小行星时,他猛然发现女儿早已不需要了。最后,他将这颗小行星命名给了乡村中最可怜、最悲情的一个女孩子。
诗与远方和一地鸡毛的杂糅,陈彦用巧妙的戏剧手法,写了一个新的典型人物。类似这样的戏剧冲突,在作品中还有许多呈现。将小人物的命运与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照见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为何对准乡村和基层?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西京故事》写的就是农民进城,并在城市中奋进、突围的故事。《装台》《主角》《喜剧》虽然都是以戏剧为大背景的故事,但我的关注一直没有离开过乡村和基层。我认为从这个视角写下去,打开的是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在《星空与半棵树》这部乡村题材的小说中,陈彦重点观照了基层公务员这个群体。小说成功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小镇公务员的形象,如书中的主角之一的计生办专干安北斗、北斗镇镇长兼书记南归雁、北斗镇派出所所长何首魁等等。
他们都不过是整个社会中微小粒子,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困境看似是一地鸡毛,但内里却翻滚着中国基层社会的新鲜血液。正如小说中所提到的那样,“小人物一旦被逼得没辙时,就会考虑一些超常的法子,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沁人心脾与深入骨髓的悲哀。”
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评价道,《星空与半棵树》中许多人物是能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的。
而陈彦则坦言,将文学的视角对准乡村和基层,一半是源于自身的青年经历,而另一半则是文学创作天然的悲悯情怀。
“我父亲就是一个基层的公务员,我的童年伴随着父亲走遍了五个乡镇。我至今仍对乡村生活留有很深的印象。比如小说中温如风的妻子花如瓶,她的名字就来源于我扶贫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个妇女。虽然两个人物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我还是将这么美的名字放进了我的小说。”
同时,陈彦也表示,文学最根本的内涵是巨大的关爱与悲悯,每个作家应该守住自己的方位。一个写作者,应该为弱者、小人物发声。他的思考始终离不开对基层生活的关照和对乡土的眷恋。诚如他自己所言:“当写作时,你的双脚必须结结实实地踩在大地上。如果不能抓住大地,那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活动现场,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等嘉宾还与作者陈彦就小说的内涵展开交流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