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韩东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时隔20年,诗人韩东重新写起中短篇小说。三四年来,他已经写了40万字,其中部分收入《幽暗》《狼踪》两部小说集。
分享现场。
6月10日,韩东携小说集《幽暗》《狼踪》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和作家桑格格、诗人方闲海、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辑孙楚楚聊聊文学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经验与想象,活动由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主持。
22岁写出的《有关大雁塔》,诗人韩东成名早。30岁后开始小说创作,进入新世纪后又尝试电影项目编剧和导演创作。他早期的小说《在码头》,曾被拍成电影,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奖。如今带着两部小说集,他回来了。
《幽暗》
《幽暗》《狼踪》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5月推出,共收入小说15篇。这些小说聚焦琐碎的生活状态,挖掘生活中易被人忽略但耐人寻味的部分,刻画出人的复杂与幽微。
活动现场,《幽暗》《狼踪》责任编辑的孙楚楚介绍,《幽暗》《狼踪》是韩东阔别20年折返中短篇小说写作的新作品,封面摄影与书名题字均出自艺术家毛焰之手。她提到,《幽暗》《狼踪》与韩东的诗集《奇迹》中有多处互文,小说与诗歌的相互贯通、相互补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系统阅读韩东作品的路径。
孙楚楚
韩东回忆了自己写中短篇、写长篇、做导演的经历,他说,自己在90年代曾集中创作大量中短篇小说写作,如今重新回归,三四年来大概写了40万字,《幽暗》《狼踪》每本各10万字,还有一本《伪装》,同样也编选了10万字,下半年会和读者见面。
韩东
关于自己的小说,韩东表示,写作在语言上不会制造任何的阅读障碍,因此它们适宜广泛的阅读群体;另一方面,他的写作是一种个人化的写作——既不是私人化,同样和社会化、集体化、典型化的写作也有差别——而是指他在写每一个个人,将他们人之为人的非常隐秘的东西写到深入。
分享现场。
桑格格谈到自己十年来阅读韩东的作品,称韩东的小说充满诗性,和生活同步同频,很好地驾驭了日常感。这种写作就像是蜂鸟的悬停,读者只能看到悬停这个动作,却不知道这是多大频率的启动和付出。从《我们见过面吗》《动物》《素素和李芸》的文本出发,桑格格指出60后韩东的这些作品和年青一代没有隔阂,推荐年轻人阅读。
桑格格
方闲海从小说现代性出发,谈到韩东小说的语言、人物对话与雷蒙德·卡佛接近,但小说结构又与后者不同,韩东的小说是从对危机的介入开始,生老病死与爱情离散,归根结底是在写人的处境、人的困顿。他还朗读了《幽暗》《狼踪》中两篇小说的片段,分析韩东语言上的技艺。
方闲海
嘉宾分享结束后,现场读者与嘉宾进行了互动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