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古刹戏缘

    潮新闻 聂钦2023-06-13 03:23全网传播量2794
    00:00
    00:00

    立夏已过,太阳底下,已觉有些微热。古刹周遭,漫山绿遍,山映斜阳,晴翠接红墙。山门前田里秧苗已不似刚插下去那般稀疏,放眼望去,郁郁葱葱,微风过处,摇曳生姿,尚可见叶下粼微波。古刹东面坡地上,西瓜藤、南瓜藤、丝瓜藤,番薯藤正可着劲儿比谁爬得更快。芳草侵道,小路愈发变得狭窄了。

    远远地,从东边小道,朝着山门口跑下一个绿衣绿裤,外套一件满是补丁背心的古装童子,一边跑,一边急切切、脆声声地喊着:“阿——哥(音为go)!阿——哥!”到了山门口,忽见围墙根儿,晕倒着一个破衣烂裳中年乞丐,童子见状,悲切地大喊一声“阿哥”,便直挺挺跪倒在硬邦邦的沙石地里,急切摇晃着乞丐,乞丐终于慢悠悠醒过来,叹了声:“饿死了个喏!”

    这是1988年武义县婺剧团在陶村延福寺山门口,拍摄戏曲电视剧《讨饭国舅》时的一幕。 

    随着导演的一声喊卡,两位演员起身,与导演互相交流后,小演员重新跑回山坡,再次从山坡跑下来跪倒在阿哥身旁,一次又一次,直到导演满意为止。看得旁观大娘们直心疼,“这一次次在硬泥地上跪下去,脚股头(膝盖)怎么吃得消噢!”

    1987年,《讨饭国舅》由浙江武义婺剧团首演,参加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出获剧本一等奖。第二年,在延福寺筹拍戏曲电视剧,由徐国灿饰演主角讨饭国舅吴明志。《讨饭国舅》讲述急公好义的吴明志因仗义疏财沦为乞丐,仍不忘为人解愁,叫化还先愁人家,百姓都说他不是“叫化”是“教化”,所到之处人人叫他“愁不怕”,后因所救义妹被封为贵妃而成了国舅爷,却仍喜欢浪迹江湖为民解忧的故事。

    当时,整个延福寺被布置为拍摄基地,前大殿被布置成县衙公堂;西厢房边三个通间平房,被布置成牢房;后殿则成了富丽堂皇的金銮殿。身处山野幽谷的千年古刹顿时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那时刚读高中,周末回家,在延福寺后田里干活时,常常趁着去延福寺打水,驻足观看,乃至忘了时间,耽搁了干活。四邻八乡民众,也天天赶集似的来延福寺看新奇。

    原先以为,拍电视就是录像,就像戏台上演戏一样,从头到尾录下来就好了。哪知是一个个镜头分开拍摄,一个镜头就要拍半天,同一个动作,演员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拍摄。“愁不怕”饿晕醒来后,一口一个鸡蛋,连吞几个的情节,一次又一次重拍,直吃得“愁不怕”徐国灿一停镜头,就到旁边直呕,看得我们都替他难受。

    随着电视剧拍摄和开播,延福寺声名远播,慕名前来参观民众络绎不绝。2000年,《讨饭国舅》被送至中央戏剧精品库,并由中央电视台多次向全国播出,进一步提升了武义县、武义婺剧团及延福寺知名度。

    2023年4月6日,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金华艺术学校学生在化妆,准备表演婺剧。CFP供图。

    谈起武义婺剧团,陶村人自豪地以师傅自居。原来,武义婺剧团前身文工团是由武义婺剧团和武义昆剧团合并而成,而武义昆剧团的根就在陶村,前身就是陶村昆班“民生乐社”。婺剧团的许多演员也曾是原昆剧团的骨干演员,《讨饭国舅》中的主演“愁不怕”徐国灿就是原昆剧团1961年招收的学员。饰演反角“胡理”的陶远升,就是陶村人本地人,1959年,年仅13岁的他考入昆剧团,两年后被派到浙江绍剧团拜“南猴王”六龄童章宗义为师,学艺四个月,艺术上提升很大,饰演的孙悟空神形兼备,活灵活现。

    武义婺剧团平时也常会来延福寺排练,常延请陶村的老艺人前去指导。我们常常溜进延福寺去看他们排练,最喜欢看演员们在后殿练抛枪。一个身穿练功服,下穿肥大练功裤的漂亮女演员在中间,四个男演员在四角轮流向女演员抛枪,女演员时而手舞双枪左右开弓挑枪,时而跳跃腾挪双脚交换踢枪,整个空中乱枪飞舞,看得躲在边上的我们眼花缭乱、紧张刺激。

    一直以来,武义昆剧团、文工团、婺剧团,不管名字怎样变化,每一代演员都对昆剧团发源地陶村怀有一份深深的情感。在延福寺拍电视剧时,常能看到演员们在拍摄间隙与周边干活的村民唠家常,聊闲话,甚至有个别演员还下田和农户一起边插秧边说笑,融洽得很。在延福寺拍摄《讨饭国舅》期间,适逢陶村五月初八庙会,婺剧团还特地到村里免费送戏三天三夜,以示对陶村的感谢和敬意。

    2023年4月11日晚,浙江金华,中国婺剧院舞台上,婺剧《踏摇记》进行首场公演。CFP供图。

    都说陶村有两个“宝”,一个是“死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现存三大元代建筑之首延福寺;一个就是“活宝”——浙江两台半昆剧之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村草昆”。延福寺与陶村草昆,一静一动,一个是佛家清修之地,一个是俗家最热闹活动唱大戏,看似互不搭界的两者之间又有何渊源呢?

    其实,两者之间结缘最早可追溯到陶村昆曲坐唱班“儒琴堂”创建。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延福寺主持明佚(和尚)就和陶村一些爱好昆曲和懂得曲律之人,由李渔家乡兰溪来陶村开店的药商徐凤鳌与本地人陶云芳牵头,一起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儒琴堂”。这是昆曲在陶村这片土地上正式落地,生根发芽。

    “儒琴堂”历经20多年的发展后,改名“翕如堂”,开始由坐唱向场地演出、舞台表演迈进。经过几年不断创新和实践,于1934年冬,扩建成立了宣平桃溪“民生乐社”舞台演出昆班,俗称“陶村昆班”或“陶村班”。

    1934年冬,秋收过后农闲时,陶村昆班在古刹延福寺正式开始学戏。全体人员集中在延福寺,聘请原金华昆班老艺人和宣平昆腔名人教导,先学折子戏,后学正本大戏,经过一冬努力,虽因陋就简,但已初具规模,1935年春节,在本村陶氏宗祠正式开锣演出,迈出了从坐冷板凳清唱到完全舞台演出的历史性一步。

    之后,演员们一边在延福寺排练,一边演出。农忙时白天田间劳动,晚上在延福寺集中学戏。农闲时外出演出,县内各地农村祠堂庙宇草台,穷乡僻壤,都留下了陶村昆班足迹。班里人员一律不发工资,戏金集中用于班里置办行头和还债。天道酬勤,经过三年努力,陶村昆班熟练掌握了十几本正本大戏和三十多出折子戏。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乐社积极配合新政权各项运动,在延福寺赶排新剧目,到各村镇演出,庆祝解放。

    1955年10月11日,民间半职业性质的“民生乐社”,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金华昆腔”唯一的职业全昆班——“宣平昆剧团”。

    1956年4月5日,浙江苏昆剧团进京演出昆曲《十五贯》,获得巨大成功,轰动了首都。周总理还说过一句赞扬的话,“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宣平剧团演职员备受鼓舞,他们一边认真演出,一边赶排剧目,短短三四年就新排练了原金华昆腔传统大戏12本,包括浙江昆剧团新改编的《十五贯》和《风筝误》。

    1958年宣平撤县并入武义县,“宣平昆剧团”更名为“武义昆剧团”。1969年5月,武义昆剧团与武义婺剧团合并为武义县文工团。1978年3月,文工团改为武义县婺剧团。

    婺剧:为平民的戏。CFP供图。

    1978年,戏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11月,由陶村草昆老艺人徐五连等人,组织文艺骨干重新排练昆曲剧目,招收学员,传授技艺,并成立了桃溪昆剧团。那时演员们都自己带米蒸饭,夜以继日的在延福寺排练,到了正月就去写戏演戏,正月十五后回到陶村,在大队(现在的村)“新仓库”(大会堂)连续汇报演三天,那叫一个热闹。陶村草昆再次得到传承和发展。

    徐五连是陶村草昆的第二代传人,徐凤鳌的三儿子,18岁加入民生乐社,是民生乐社创办人之一。他演《十五贯》中娄阿鼠诙谐滑稽,闻名八乡。他通过伸懒腰、打呵欠、老鼠抓痒等动作,再配以生动细腻的表情和眼神,将娄阿鼠这个无赖的贼态勾画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而最见功力的是第七场《访鼠测字》中的倒毛功。在被况钟测字说中所偷人家姓游后,为了表现娄阿鼠内心的震惊和慌张,坐在凳子上的娄阿鼠随即一头往凳子底下钻,非常敏捷地穿凳而出,动作干净利落,非常漂亮。这个动作叫做倒毛穿凳子。1978年2月,62岁高龄抱病在身的徐五连不顾年事已高,登台示范演出,成功表演了穿凳绝活,引来观众满堂喝彩。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看完戏回家后,时年6岁的我当着老屋中一众老小,学演娄阿鼠各种动作,在得到大家夸奖和起哄下,我让一位叔叔坐在凳子一头,配合我也来一个倒毛穿凳,结果可想而知,头钻凳下出不来,惹得哄堂大笑,最终以我头撞大包,泪洒凳底谢幕收场。

    1983年,陶村乡筹备成立了乡昆婺剧团,在全县范围选招演员,再次在延福寺组织基本功训练和排练。

    1984年4月,上海昆剧团来武义演出时,专程到陶村交流演出一场,并在延福寺召开座谈会,与徐五连等陶村昆曲老艺人交流经验,切磋技艺。

    延福寺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一直作为一个环境清净的练功场地,陶村草昆的根据地,伴随着陶村草昆发展。每每剧团走到低谷,总能在延福寺重新积蓄能量,涅槃重生,再次出发。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2年,陶村草昆技艺传承人季贵平(徐凤鳌玄外甥)、何育美等人为传承和发扬陶村草昆,发起成立了“陶村昆曲传艺社”,排练昆曲折子戏和昆曲韵味十足的《蚌舞桃花源》《彩蝶飞舞》等戏曲,在村古戏台、祠堂门口、镇澜桥头(延福寺入口处),为村民演唱昆曲,使陶村草昆这一古老传统艺术在当年民生乐社、宣平昆剧团成长的土地上再放异彩。2006年,陶村草昆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2020年桃溪镇(陶村是镇所在地)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

    佛教讲前世、今生、来世,前世因,后世果,古刹晨钟暮鼓祈佑八荒,佛法弘扬广度尘缘;戏剧“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讲究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其实都是劝人行善的教化,也是底层百姓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陶村草昆以延福寺为基地,开班学戏,传承百年,成了陶村草昆的福地。千年古刹与陶村草昆这二“宝”如此有缘结合,也是家乡一段美谈。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梅花”香自何处来
    “小百花”章益清摘下梅花奖,认识这朵梅花的四种姿态
    赠票!全国15部好戏汇聚金华,潮新闻请你看戏啦!
    这个引人注目的表演奖,还有些问号我来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