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打造宜居生态,武义坛头村—— 烂河滩变追梦地

    潮新闻 记者 宋哲源 共享联盟·武义 李增炜2023-06-12 23:21全网传播量3569
    00:00
    00:00

    遥望坛头村,第一印象便是“青”。青山绿水、天然湿地,在当下时节格外清凉养眼。走进坛头村,直观感受也是“青”。青砖黛瓦、游人如织。

    坛头村距武义城区车程不到20分钟,离金华不过半个小时。见到我们后,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热情地邀请我们先到村里的咖啡馆坐坐。他一边带路,一边笑着说:“村干部以前跑得最多的是采砂厂,现在常往咖啡馆跑。”

    跑咖啡馆,并不是为了喝咖啡。林卫良告诉我们:“采砂厂曾经是村里仅有的产业。2014年起,村里抓住精品村建设的机遇,迁走采砂厂,开始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好转,旅游业因势兴起,也让民宿、奶茶、电商等新业态驻扎下来。由老屋改建成的咖啡馆,既是游客休憩的去处,也成了村干部近年来招引新项目的“商谈室”。

    稍作停留后,林卫良带我们来到一处新潮的露营地,紧邻的便是600亩湿地。放眼望去,水丰草美、轻舟漂荡,胜景尽收眼底。即便天气炎热,还是工作日,仍有不少游客组团前来打卡。林卫良指了指脚下的草坪:“这里就是采砂厂的旧址。”我们有点惊讶,放眼四周,已看不到一点过去的痕迹了。

    “以前,这里被叫作烂河滩。”村干部朱国如给我们看了几张老照片。画面上,破败的河岸与泥滩,与眼前的风景相比,判若云泥。

    坛头村地处武义江和白鹭溪交界处,因地势低、水流缓形成了大片天然湿地。然而,上游污水一度令水质发黑、发臭。采砂厂的生产活动,则导致河道淤塞严重,进一步破坏了水体景观与生态。村民们回忆,那个时候,鸟和鱼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螺蛳也摸不到了。

    林卫良还记得,村里当初对修复湿地的意愿很强烈。后续一系列治理措施,村民们也积极响应。近年来,从省里到县里,对这片湿地的治理投入已经超过千万元。经有关部门协调、整治,上游污水问题已解决。采砂厂迁离后,坛头村新增了不少大项目,包括恢复一条千米古街,完成6000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修复,以及污水管网优化、强弱电上改下、立面整治等。原本行将消失的河道,也被重新开发起来。

    经过环境治理,没落的烂河滩越来越漂亮。去年底,坛头村成功入选“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

    说起这些,住在村口的村民邵武阳挺自豪。他向我们一边比划,一边描述自家房子的旧貌。“一座土坯房,面前是泥水路。再往里的那些老宅子,也都破得很……”村里湿地建设翻新升级后,邵武阳感觉像进了“城里的景区”。这让在外打工半辈子的他决定回到老家,盖新楼安享晚年。邵武阳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晚上到湿地散步,再去村里的画展、诗会“凑凑热闹”。“村里村外,来的人多哩!”

    我们继续深入村子,果然看到了一家“中国当代诗人档案陈列馆”。一探方知,这是一位安徽淮南诗人在村里开展的项目。这位诗人说,选择在坛头村立业,和村里独特的湿地风光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画家妻子,则在不远处开了一家工笔画工作室,就近采风。村干部朱鸿说:“别看坛头‘庙小’,湿地的招牌可响了。慕名而来的达人,一点儿不少。”

    天青、水清,进村的人也越来越“新”、越来越“精”——坛头村的美丽梦想,已逐步照进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记者亲历武义坛头村,看“烂河滩”如何变成“追梦地”
    治水“浙十年” 宁波:碧水欢歌醉江南
    擦亮嘉善生态宜居底色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生金有妙计 湖州妙山村招引总投资近14.8亿元文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