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这里,气候温润、钟灵毓秀,奔流瓯江,在山海交融间,孕育出璀璨的温州文化,也走出了闻名天下的温州人。
潮涌瓯江、浪花朵朵。浙报集团温州分社推出《瓯江浪花》专栏,与广大读者共飨文化生活、品读瓯越人文。
塘河里的龙舟鼓和声声号子提醒我,端午要来了。
除了纪念屈原,附着美好平安的祝愿,端午也是亲人团聚,寄托乡思开释乡愁的时候。
打开乡思乡愁的记忆闸门,一股酸甜滋味总会袭上心头,恨不得马上去购买或者采摘。
它就是茶山丁岙杨梅。
图源:共享联盟·瓯海
大罗山,屹立于温州东南部,巍峨奇伟。它跟杨梅的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温州府志》有言“杨梅,泰顺尤盛”,言下之意在于,温州有出产杨梅,以泰顺的杨梅为最多。直接写到茶山杨梅的,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永嘉县志》载:“旧志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茶山罗胜村有一棵树龄达150多年的老杨梅树,迄今老当益壮,枝繁叶茂,照样开花结果。
杨梅,给予温州人端午的记忆,已经有了500多年。在这当中,记忆最深刻乡愁最浓烈的,无疑是茶山杨梅。“茶山杨梅雁荡酒,江心寺后凤尾鱼”“茶山杨梅梧埏柑,要吃海鲜到灵昆”“杨梅白,叫人客,杨梅红,耳朵聋,杨梅乌紫,人吓半死”“夏至大烂,杨梅当饭”,充分说明茶山杨梅在民间的至尊地位,是温州重要的土特产。
由此,它也是荣耀等身,黄袍加身,浙江省杨梅之乡、中国杨梅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浙江省四大杨梅良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第五届全国杨梅协作研讨会鲜果评比第一名、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浙江省农博会金银奖、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温州市农业名牌产品等荣誉。
它的佳,是那一缕先酸后甜的独特滋味,这不同于泰顺、青田和高楼等以及其他地方的东魁等梅,只有一种甜来独当一面。它是酸味打头阵,起着先锋部队先行者的角色,如同生活的百般滋味,先苦后甜。“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古人就有用盐蘸吃杨梅的吃法,我们现在也承继了这种吃法,有浓浓的古意。
东方朔《林邑记》中说∶“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他对于杨梅酒甚为珍爱,跟温州人的喜爱是一样的。茶山人还会用杨梅制一种杨梅罐头,工艺简单。杨梅用冷水冲洗干净,加入纯净水和盐,泡30分钟,然后再用冷水反复多次冲洗,沥干水分,跟冰糖一起加入锅中,加入纯净水烧煮。煮好后装入消毒的密封罐中。罐头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它的味道比杨梅冷饮和杨梅干都要好。泡淡了酸性的杨梅,果实已经糯软松垮,果刺条条张开。用小刀具沿着罐头的盖沿一撬打开,淡红的汤水,淡紫的梅就出来了。含在嘴里,酸性已然全无,甜也变得淡然,但是它的清味清香,持久恒远。汲取了精华的汤水,则是一抹清润凉汤,喝进去唇齿香甜,淡淡回甘,百骸生津,呼吸通畅,浑身舒坦。
图源:共享联盟·瓯海
丁岙梅即茶山杨梅集中种植在大罗山西首一段山地,这里属红土壤类、黄红壤亚类、黄泥土属的黄泥土,土层深厚、土质松软、排水良好,属于大名鼎鼎非常稀有的“漏砷土”,是杨梅的理想居所。这里群山绵延,东、南、北三面环山,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如一个山斗,下临200多条河流的湿地的大水体,水资源丰富,进行着山体湿度和温度的调节。待农历四月开出花来,5月结果,就跟端午节有了天然的联系。相思便也从此注入。
今年和往年一样,我别无所求,只求携四五好友,提几篓茶山梅,几壶杨梅酒,登上西山的会昌阁上,或者塘河边的古石桥上,看百舸竞渡,千帆过尽,看远山暧暖,波浪接天,直至明月出山,星星睁眼,篓中犹有梅蒂需去,杯中犹有残酒可饮。
【征稿启事】
端午临近,对于温州人来说,
端午的味道,
是一颗大罗山的丁岙杨梅,
或是龙湾状元的王鱼味道,
或是一个县前头的温州粽,
也可能是龙舟赛场上的那一声声加油。
……
端午,你的温州记忆是什么?
潮新闻《瓯江浪花》栏目,向您征集“端午的味道”稿件。
投稿注明作者名字、简介、作者个人照片一张,图文并茂为佳图片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380485913@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