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给国家,这件旗袍才会更有意义,我也能更加安心。”6月8日,海宁市博物馆和海洲街道联塘社区的工作人员走进市民陈菊仙家,为她送上了捐赠文物的荣誉证书。
陈菊仙今年91岁,就在近期她向海宁市博物馆捐赠了一件上世纪的老旗袍。
据她介绍,这件旗袍是自己婆婆在世时穿的衣服,当时她的公公和婆婆长期定居于上海,家庭情况相对比较富裕。而这件旗袍是她婆婆在上世纪初,请上海的裁缝师傅做的,据说当时用了二十多只小松鼠的皮毛,不仅做工精良,价格更是不菲,一件衣服就要值当时的十多袋米。
“那天,社区接到了陈阿姨有关旗袍捐赠的电话,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便联系了市博物馆,一同上门了解情况。经鉴定,这确实是一件民国时期的旗袍。”联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丽妍说,陈菊仙还是个老党员,平时对社区的各项工作都非常支持。
提及为什么想要将旗袍捐掉,陈菊仙告诉记者,她经常会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有人把有意义的老物件、老古董捐给国家,她觉得这样很好,让老物件有了去处,可以作为历史资料传承下去,比在自己手里更有意义。
旗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浓缩符号,表达着女性含蓄的美感和个性美丽,传统保守的设计细节中,张扬出更多的曲线美和优雅魅力。在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陈菊仙捐赠的旗袍。这条藏青底暗花纹松鼠毛旗袍衣长121厘米,中式立领,方襟,一字袢,左下摆开衩,面料为藏青色暗花纹丝绸,内里为松鼠皮毛,做工精细,总体保存较好。
“松鼠毛质地的旗袍不太多见,这条旗袍做工很精细,这些年里也一直很注意防虫防蛀,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非常感谢热心市民对文博事业的支持。”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