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时事开讲丨整整70年,我们为什么要攀珠峰

    潮新闻 记者 郭闻2023-06-10 03:24全网传播量1291
    00:00
    00:00


    W020230523530077902271_600.jpg

    5月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中国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1

    珠穆朗玛峰的春季攀登季过去了,中国登山队在5月23日成功登顶,致敬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及中国首登63周年。

    攀登珠峰,属于极小众,在极限运动中都属于另类,普通人基本与之无缘,所以哪怕是到过5200米珠峰大本营的人,都值得炫耀好久。这么一项小众的、平时几乎少有人关注的运动,却在这个攀登季上了热搜,甚至引起了网友嘴仗。

    发生了什么?

    可能是因为70周年的关系,登山界、户外运动界特别关注今年的攀登情况,有许多曾经攀登过珠峰(虽然不一定登顶)的博主开始在网上给大家科普登峰知识,有一些博主还直接去了珠峰大本营直播营地情况,更有一些博主,自己还在登山呢,就开始了现场直播。

    于是网友们就看到了,攀登珠峰竟然出现了“大堵车”,几十号身着红蓝黄鲜艳羽绒服的各国登山者,堵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区”,上不去下不来。这场景最终经权威媒体证实发布,一时网友惊诧,难以置信。

    还有网友看到了,大本营、攀登沿途有许多遗弃的氧气罐、各种装备、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几十年来遇难登山者的遗体。这一幕更给网友以震撼。

    “为什么要登珠峰?不是早就登上过了吗?有钱闲着没事干!”这样的观点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特别是当5月28日,湖南登山队的范江涛因救援濒死遇难者而放弃登顶,被救者却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拒付救援费时。质疑的情绪达到了高点。

    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们聊聊“为什么要登珠峰”这个话题。

    2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最初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纽约时报》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留下了一句传世名言:“因为山在那里。”但他最终没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彻底失联。

    人类第一次攀登珠峰成功,是在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运动员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从南坡登顶。

    而对珠峰的探索,早已有两三百年历史,18世纪,中国的清政府便派人来到珠峰脚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上了珠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也成为记载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

    但是在1852年,在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士的指挥下,测量师们在印度用经纬仪和大地测量法得出了珠峰的高度——8840米。这一粗略的测量结果让世人知道珠峰正是地球之巅,于是西方就将珠峰命名为了埃佛勒士峰(Mount Everest)。这也是为什么同学们在看原版英文书时会看到珠峰的这个英文名。

    因为历史原因,当时很多人认为珠峰属于尼泊尔,如今,尼泊尔又抢先从南坡登顶,更是让人们产生了误解。中国,必须从北坡登顶。

    但是,从北坡登顶在登山界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他们得出结论,不可能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

    1960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中国,组建了登山队,队员包括气象、水文等科研人员,中国政府顶着压力拍板:中国人一定要登上珠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印度也正准备1960年从南坡攀登珠峰。一北一南同时攀登珠峰,无疑是一场特殊的竞赛。

    1960年5月25日,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位登山队员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国家。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珠穆朗玛(萨加玛塔)峰北坡是中国领土,南坡为尼泊尔领土。

    W020230524692932197936_600.jpg

    科考队员邱海英在检测绒布冰川末端水质

    3

    登上珠峰只是开始,围绕着它展开的科研工作,才是之后的重点,因为这更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一个埃佛勒士组织了一批人,在250公里之外进行数学计算得出的8840米高度,就为他赢得了一座山的命名,对珠峰高度的测量和宣布,一直被各国当作科研竞争的标志。

    1966年和196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组织了全国23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产业部门,近30个学科的100多名科研工作者,对珠峰地区开展了三角、水准、天文、重力、物理测距、折光试验等测量工作,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

    1975年,我国再次组织登山队从北坡攀登。这次科研意味更浓,目标是要在峰顶设置觇标和测量峰顶积雪厚度。

    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9名男女登山运动员从北坡登上珠峰峰顶,展开了中国国旗,竖起红色金属测量觇标,测量了峰顶积雪厚度,并测量了登山队员的个人身体情况。当年7月23日,我国宣布:我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已减去积雪厚度0.92米)。

    之后,在1998年、2005年、2020年,中国先后对珠峰进行了多次复测,目前珠峰高度采用的数据是2020年,中尼两国共同公布的数据:8848.86米。

    直到现在,攀登珠峰,特别是国家登山队的任务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科研考察。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登山队员的努力与付出,就没有我国对于珠峰的考察和科研成就,在国际上就没有关于珠峰的发言权。

    W020230524694000729917_600.jpg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科考队员在测量土壤温度

    4

    有许多人会说,那就让专业的登山队员去好了,普通人凑什么热闹。

    其实不然,登山同属体育运动,想一想,如果一种运动只有专业人员参加,它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普通人的广泛参与,才会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与进步。

    就拿攀登珠峰的装备来说,第一次攀登珠峰时,我国没有任何可供8000米以上的登山装备,当时答应提供援助的苏联已与我们闹翻,中国政府只能咬牙拿出宝贵的30万美元外汇,去国外采购了6吨装备包机回国。而如今,攀登珠峰已经成为一项商业化运动,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相应的,我国的户外运动装备已经实现了全套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试想,如果不能量产只能供给少数专业人员使用,产品的进步就不能这么快。

    何况,不惧艰险、勇攀高峰本就是人类基因中自带的优良品质,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源泉。

    因为想飞天,所以明朝的万户不断研制载人风筝,最终却因坠落身亡。但是我们并不会责怪他鲁莽,也不会觉得他闲着没事干,我们敬佩他的冒险精神与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

    因为对太空有好奇,所以各国不断研究宇宙。在太空科技发展的几十年间,火箭爆炸、宇航飞机失事各种灾难不断,但这并不能阻止人类穿越太空的梦想和行动。

    在新世纪中,随着科技的几何级的进步与裂变,永远需要人类的冒险与开拓、创新精神。

    张桂梅老师书写的华坪女高校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每当诵读时,人们总会热血沸腾,不经意间涌动起豪情壮志。高山、群峰之巅,这样的词汇让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这就是攀登上高峰的魅力。

    有人质疑攀登珠峰,是因为看见了珠峰上的垃圾。而太空里,也有许多不得已废弃的太空垃圾。但是,我们会因此中断对太空的探索吗?我们不会因噎废食。

    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怎样让所有参与者重视垃圾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与危害?

    从科技层面上说,这样的思考与认知,可以极大地促进科技发展。比如各国在发展太空科技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研发各种新型材料,让废弃物自毁,以降低太空垃圾的产生。

    事实上,对于珠峰环境的治理,我国早已展开:所有登山者都被要求在自己的装备清单中加入尿壶,这是为了不在高海拔留下排泄物;珠峰脚下的村民们会被组织定期上山捡垃圾。珠峰已建立了完善的环保机制,确保登山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

    至于被救者不感恩,这完全是个人的道德缺失,与登山无关,更与征服珠峰无关。

    未来,还要登峰吗?

    为什么不?山就在那里。中国人永不停歇的攀登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34)
    潮客_wpi6tr · 2024-08-16 23:05 · 浙江温州回复
    为什么呢
    琴心stringsoul · 2024-08-16 14:50 · 浙江杭州回复
    经济学者说了,这只是暂时现象,但愿早日回归常态,让大家的餐桌负担轻一点。
    芙蓉露 · 2024-08-16 14:50 · 浙江杭州回复
    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都在讨论,这菜价啥时候能回到“亲民价”呢?
    浅忘下雨天 · 2024-08-16 14:50 · 浙江杭州回复
    作为打工人,每天加班回家还得面对高价菜,生活不易啊。
    潮客_wz2p4g · 2024-08-16 20:48 · 浙江温州回复
    食谱合理搭配,再贵不能亏胃。
    海鲜shell · 2024-08-16 14:50 · 浙江杭州回复
    看来得调整下菜单了,少吃点黄瓜多吃点冬瓜,实惠些。
    潮客_reehim · 2024-08-16 14:49 · 浙江杭州回复
    家里的菜篮子越来越重了,不是因为菜多,是因为菜贵!
    潮客_wwrchz · 2024-08-16 14:49 · 浙江嘉兴回复
    蔬果价格飞涨,背后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还是市场调节失灵?
    潮客_24qwc2 · 2024-08-16 14:49 · 浙江杭州回复
    以前买菜论斤,现在得学着论个买了,这年头连蔬菜都要讲究“精致”了。
    潮客_24qwzj · 2024-08-16 14:49 · 浙江杭州回复
    从田间到餐桌,每一分涨价背后都是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
    一笑莫贪留 · 2024-08-16 14:49 · 浙江杭州回复
    天气这么折腾,菜价能不上天吗?心疼钱包三秒。
    潮客_sscyhi · 2024-08-16 14:48 · 浙江杭州回复
    这黄瓜都能买俩汉堡了,吃菜如吃肉啊!😩😩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专题
    时事开讲249期|轻社交,现代人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