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又出现野火了!
目前,加拿大全境仍有超过400处野火在燃烧,其中200多处处于“失控”的状态。
浓烟遮天蔽日 加拿大上万人被疏散
5月28日,野火最初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市郊爆发,此后持续蔓延。
5月31日,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谢尔本县巴灵顿湖附近,一架飞机飞过野火上空。(图源新华社)
据悉,对于新斯科舍省来说,有史以来最大的野火发生在1976年,过火面积达13000公顷。但眼下,今年的这场野火已经破了纪录,已蔓延了20000多公顷,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据外媒报道,尽管消防人员动用“水、人力和空中力量”,但这场史无前例的野火将继续蔓延。
5月29日早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发布了一条关于山火的推文,表示情况“严重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还表示,政府已准备好提供任何所需的联邦支持和援助。不过,新斯科舍省首府哈利法克斯以外仍有超18000人被迫疏散。
在邻近市中心的贝德福德,当局还因附近火情发布了强制疏散令。哈利法克斯市政府5月28日宣布当地进入紧急状态。
根据加拿大公共安全与应急准备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加拿大全国一共发生山火2214起,过火面积约330万公顷,目前仍有413处山火在燃烧,其中249处已经处于失控状态。
目前山火过火面积已经达到历年平均水平的10倍。照此形势发展,加拿大很可能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山火季”。
机场航班停飞 加拿大野火烟雾笼罩美国首都
事实上,这场野火不仅让加拿大人叫苦不迭,美国多地也跟着遭殃。
自5月30日起野火的烟雾已持续飘往新英格兰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导致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
此外,烟雾还影响了罗德岛州、缅因州、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等美国北部州,预计向南扩散至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6月7日,戴口罩的行人走在烟尘笼罩的美国纽约街头。(图源新华社)
眼下,整个北美“谈火色变”,加拿大自1995年以来破坏力最大的野火令美国东北部十几个州陷入严重的烟雾污染。多座主要机场航班延误,学校活动、体育比赛等多方面均受影响。
当地时间6月7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发布了地面停飞指令。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声明中表示,“由于山火浓烟导致能见度降低,联邦航空管理局已采取措施管理进入纽约市区的航空交通流量,从中西部和东海岸飞往拉瓜迪亚国际机场的航班已经暂停,飞往新泽西州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的航班也有延误”。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女子职业篮球联赛等在纽约和费城的赛事推迟举行。纽约百老汇、中央公园等地的部分演出活动也受到影响。
此外,也有美国媒体7日报道称,浓烟甚至笼罩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等标志性建筑。
这场野火同样也波及到了联合国总部。当地时间6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表示,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首次因为空气污染而放弃升旗。
据悉,只有在纽约面临暴雨、狂风、大雪等极端天气时才会放弃升旗。而受加拿大持续蔓延的野火影响,纽约过去两日空气质量降至历史低点。
一份新的火灾风险预测显示,除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外,加拿大每个省份的火灾风险仍远高于平均水平,美国则至少有十几个州的空气质量处于高风险状况。
为尽快控制野火,欧盟8日宣布启动民防机制,调派近300名消防员支援加拿大应对野火。
野火对全球变暖有何影响?
目前看来,笼罩加拿大数百万人日常生活以及美国东北部的危险浓雾可能会持续到周末。
这是6月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拍摄的烟霾笼罩下的纽约曼哈顿天际线。(图源新华社)
与往年相比,加拿大今年的野火呈现“此起彼伏”的状态,事实上不光是加拿大,全球很多国家都会出现野火,如在2021年意大利、塞浦路斯等多个国家遭受了罕见的野火。
仅是当年7月的全球野火总量就是自2003年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那么野火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今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郑博团队携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团队以及十余名海内外科研合作者研究表明,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还有另一个极易让人忽略的因素,那便是野火。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水分亏缺加剧,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北纬50°以北)极端干旱事件显著增加,使得该区域逐渐成为全球野火活动及碳排放的热点地区。
极端野火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还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将对全球气候与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近几年来多国的极端森林野火现象屡见不鲜,而野火燃烧产生的烟雾含有PM2.5,这种微小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可以深入肺组织并进入血液,引发哮喘、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如受本次野火影响,因为市面上口罩供不应求,纽约州州长霍楚尔已宣布,向公众提供100万个N95口罩,其中40万个在纽约市的中央车站等公共设施发放,其余的将提供给全州的地方政府。
全球变暖引发高温和植被干旱,触发并延长了野火季。反过来,野火又产生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发展。
如此恶性循环,不禁让人“一声叹息”。
(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海外网、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