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师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成长?杭州市省府路小学近日举行了第十九届“启航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
本次活动围绕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旨在促进青年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研究,深化理解与实践,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还邀请了葛金凤老师、特级教师魏丽君老师,以及黄山市长干小学、海宁市周王庙小学两所结对小学的老师们观摩听课。
数学组专场:在“变”中找“不变”
数学专场活动中,五位年轻老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丁凤娴老师的《玩小数》一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一致性,建立计数单位概念,为后续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课上,丁老师能关注学生对生活中小数的见闻,借助多种素材,解决小数读法。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数形结合理解0.3元,建构小数的意义。
王珍梅老师的《探索图形》一课,环节清晰,简洁的任务充分挖掘思维的深度,借助魔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任务。练习设计有层次,思维有深度,关注学生策略应用。
彭一晖老师的《小掌柜大智慧》一课,虽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但仍能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彭老师教态亲切,评价语言丰富,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孔亚萍老师的《平衡的奥秘》一课,基于科学课的研究基础,聚焦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探索出来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沟通了反比例知识,层层递进,方法多维。通过变式练习,在“变”中找“不变”,思维有深度。
白齐齐老师的《小逗点甜品屋》一课,能结合实际,用符号简洁的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原有任务基础上进行升级搭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增量升级。模拟甜品师的过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课后,葛金凤老师肯定了我校青年教师在项目化实践中对于教学的创新与探索,并给出了“微中见大”的高度评价。五堂课中,老师们能大胆放手,把研究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研究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葛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研究问题可以再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降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难度;对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难点,可以再多给学生一些合作探究的时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语文组专场:将更多自主权交给学生
“语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比专场中,共有五位青年教师参赛。
戴昕老师执教《金字塔》,通过创设探秘情境,借助项目墙等思维工具,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归纳、讲解、对比阅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金字塔的魅力,而且还对散文与非连续性文本这两种不同文体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刘凡红老师执教的《宝葫芦的秘密》,内容紧扣教材,整体构建,围绕一个核心任务、两个学习目标、三个学习活动展开。依循新课标理念,用四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展开思路,建构方法”,“链接原著,比对探讨”,建“故事地图”,拓展运用,探索“微项目”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生、共长。
张梦薇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运用情景化创设任务驱动,以亚运会吉祥物发布任务为线索,串联任务,课堂任务明确,支架丰富,学生有法可循。
金晓蕾老师执教的《探寻你心中的英雄》,强调学生高阶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深入了解英雄人物,感受英雄品质,感悟时代精神的伟大思想,树立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传承爱国精神,更加珍惜和平时代的生活。
仲莉莉老师执教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课堂环节层层深入,能够激励孩子不断。整个主课堂抓住了“怎么样解决马琪的烦恼,使她觉得未来的上学方式更有趣?”整个核心问题入手。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课堂上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最后读写结合,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表达力。
浙江省特级教师魏丽君老师对这五位青年教师带来的课堂进行了高度评价,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为与不为”、“简约而不简单”、“未来和已来”五个维度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在项目化实践中对于教学的创新与探索。同时,魏特也针对目前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应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让学习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探究方向;学科项目化的时间可以尝试增强学科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等。
综合组专场: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综合组的黄莉霞老师、吴凌菲老师、吴文杰老师带来了三节完全不同的课。
黄莉霞老师的《设计塔台模型》从“东方明珠塔等有什么共同点”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坚固塔台应有特点,如上轻下重,有坚固的底座等。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搭建塔台,分析最合适的搭建方式。在最后环节通过“画廊漫步”思维工具,以小组的形式对其他组搭建的塔台进行评议。进行PDQ结构化反馈。通过微项目的设计,推动课堂的前进,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吴凌菲老师的课《头上的宋韵》穿越回了南宋,吴老师通过各种视频的剪辑,精美的手工幞头,展现了南宋当时的幞头文化。孩子们通过对称,重复、对比、变化等形式了解宋人对于幞头上簪花的喜爱,对美的追求。最后阶段,孩子们通过动手做一做的形式,完成了自己喜爱的幞头,整堂课洋溢着欢笑,孩子们的兴趣被真正调动起来。
吴文杰老师的课堂设计对足球运球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小距离运球中能够熟练地控制自己的球,并根据不同的防手改变运球的方向。在长距离的运球中提高运球的速度,明白小空间多触球,大空间快运球的道理,孩子们脚下的足球翻飞,每个孩子都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教研、促协作、互学习、同发展,在学校搭建的成长舞台上,青年教师们各展风采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