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鸿舻印章
印章铅质,汉时之物也(图1),印面纵24.3毫米,横22.8毫米,厚6.2毫米。一面有“大鸿舻印章”五字印文,一面光凸无字,印文凿刻而就。此印无纽且甚薄,可想见已无实际之用,钤盖封泥亦难以拿捏。视印面之凿刻风格颇率意,且可见因行刀所致线条两则略呈翻卷状,若为日常之实用,印面线条必会经历磨损而变平滑。印章风格与传世之汉代官印也大相径庭,毫无常见汉官印端庄严谨之态。故宫博物院藏有铅质“五原侯印”,与此印大小材质颇类。
此印应为明器也,即殉葬之印。古代人去世之后,由其亲属或与之相关的某一机构附葬入其墓室,又被称为“殉葬印”,最大特点即无使用痕迹,为秦汉之丧葬制度的一种。罗福颐先生在《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有云:“自来集古官印者,莫不以传世官印均经古人佩用。今据所知,其实传世者皆明器,殉葬物耳。”此言虽略有偏激片面,然对殉葬官印提出了首要论定。因据近年来之出土官印,如古河道、古城、古战场的官印与古封泥风格亦多有相类者,可想见应为古之实用官印也。
大鸿舻,古代官职名,九卿之一,轶为中二千石。《百官公卿表》载:“典客,秦官,掌诸(侯)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舻……王莽改大鸿舻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舻。”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郊庙行礼赞九宾,鸿声胪传之也。”乃秦汉时期朝廷中掌管礼宾事务之官,多与礼仪有关。
秦汉时期,官印亦是权利与政治的合法象征,凡职官迁、死须解印绶。关于官印之传用也多有记载,《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汉书·霍光传》又载曰:“乃即执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此中记载了废除昌邑王刘贺之皇帝位,将帝印收回,交予下一任皇帝之手。秦汉时期官员因其升迁或败落甚至死亡,实用之官印必会收缴直至转交下一任使用,此印应为表明墓主人之生前官职所制的殉葬印。
此印虽为殉葬之明器,然其荒率恣肆之意,于常见端庄典雅的秦汉官印中却别开生面,为后之学者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养分。
(焦新帅)
官律所平(封检)
此物(图2)青铜质,横纵各25.8毫米,高6.2毫米,汉时之物也,整体铸造而就,形体上部较大,下部渐收,略呈复斗状。两侧有对应之圆形穿孔,应为固定之用。器物外有“官律所平”四字铭文,内有“鼓铸为职”四字铭文,字间有界栏,皆阳文也。凡印皆作反文,此器内外铭文皆是正书,可知不是用以钤盖封泥之用,或执之以通商。《周礼·地官·司市》有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汉郑玄注:“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贾公彦疏:“汉法,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其内有书,则周时印章,上书其物,识事而已。”《说文解字》载:“检,书署也。”《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有治粟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掌知物贾。此处之“律”即商贾之律,《史记·平准书》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周礼·地官·质人》载有质人,郑玄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者。”贾公彦疏:“此质人若今市平准。”
容庚所著《秦汉金文录》还收录有“市官所平”铭文器一件,通过字面之意不难断定此物应与度量衡器有关,然此器多零星出土,未见同“所平”之器具一同而出者。无独有偶,1953年在甘肃省古浪县所出“大司农平斛”青铜量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外刻有铭文:“大司农平斛,建武十一年正月造。”斛,古量器名,亦容量单位也。《汉书·律历志》:“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此件青铜斛实测容积为19600毫升,即19.6升,与汉时之制基本一致,可见此器即为当时之标准量器。此青铜斛器身上有凸起之方槽,惜出土时原嵌之物已佚,方槽大小与“官律所平”器一致,被考古学者认定用来嵌入官府检定容积后所作的检封。
因此可知“官律所平”器应为汉代官府检定校验市场标准度量器之封检。那么称此器为“官律所平封检”则更为合适。
(焦新帅)
朁恭
此印(图3)西汉风格,青铜质,鼻纽,印面纵17毫米、横16.5毫米,印体高12.1毫米,印文铸造而就。此印篆法匀美清健,章法均衡雅致,线条自然婉丽,颇可玩味。
因其印面字数所限,两字布篆均分为二,布局使得两字呈现悠美之状。汉印之趣匀称中可见匠心独运方可使人为之动容 ,此印即甚为妙哉。
此印之彩全在“朁”字的篆法安排,“朁”字篆法上下结构,则下半部只占三笔横线位置,上半部分也较疏寡,很显然篆书本形匀称的排列很难独占印面一半,此印则将“口”部分两笔上延,“兓”部分的四条竖线向下拉长,充分利用了篆书的弹性之美,将本来散淡的字形变成六纵笔,使其与“恭”字平分秋色,整个印章匀称华美之中匠心隐见。在不影响篆法的识读上使其穿插有致,互为包容。此类篆刻技法,谷松章先生在其《篆刻章法百讲》之中已有详尽的解读。
这样的苦心营造保证了印面线条的排布匀称,避免了突兀的大块留红,也使得两字更为统一。又如汉玉印之大名誉品“魏嫽”“膂乡”等印令人叹服。小小印面平中寓变,不失为一枚精彩超群之作。
(焦新帅)
常阏
常阏(图4),汉铜质瓦纽私印,印面纵15.9毫米、横15.7毫米,印体高11毫米。
斜角呼应章法是指在印面斜向对应的位置有相同或接近的元素。这种对角状态的呼应能和其他部分的稳定元素形成对比,产生一种韵律感和丰富感,使原本平正的印面变得生动。汉印中常见的呼应元素有疏密、方圆、纵横、朱白等等,而类似这方“常阏”用篆书文字结构的“整”与“碎”进行呼应的例子较为少见。
此印左上和右下都是横竖排叠,结构稳定。而“於”部和常字上部是弧笔斜笔居多的碎小笔画,形成整体与细碎的斜角呼应。常字上部本可以处理为平直笔,但为了达到呼应效果处理成类似半圆的弧笔形状,又和“阏”字下部圆弧笔形成弧笔的斜角呼应。在呼应的同时又和其他部分形成非常强烈的方圆对比,使得此印呼应因素与对比效果兼具,原本平淡的印面变得生动而耐人寻味。
(郑超)
齐服官丞
西汉封泥齐服官丞(图5),33.8*41.3*11.8(毫米),出土于山东临淄。服官,又称三服官,西汉时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两县设置,临淄县主产纨縠,襄邑县主产锦缎,以提供春、夏、冬三季衣料而得名,主管有长及丞。《汉书》记载:“临淄,师尚父所封。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泲,有服官、铁官。”
“齐服官丞”应为中央所置职官,而文献未曾记载朝官体系中有“服官”一职,可由此封泥得以补正。此次捐赠图录中另有一枚“齐铁官印”封泥,这些封泥实物也证明了当时“服官”“铁官”所对应的产业是实行中央与郡国双重管理的体制,而且有其官署的存在。
(郑超)
散朝
散朝(图6),汉代穿戴铜印,单面有字。印面纵13.3毫米、横13.4毫米,印体高5.3毫米,印文出于铸造。
嵌合是汉印文字结构弹性的重要表现方式,汉玉印中“隗长”“谢李”等都是通过文字嵌合令人过目不忘的经典。“散朝”是一方汉代满白文的精彩佳作,此印巧妙之处就是通过“散”字的结构嵌合,达到作者想要的章法意图。
“散”字篆书结构复杂,至少有八个竖笔的位置,“朝”字作者已做了省笔处理依然有五竖笔。竖笔太多在如此之小的印面之中会更显得壅塞,字形也容易比例失调。作者没有使用“散”字类似隶书的简化结构,而是把反文旁嵌合于右下,既保留了字形的丰富性,又避免了突兀的留空,达到整体匀满的效果。这种嵌合技法就显得合理而有必要,也会让欣赏者过目不忘。
(郑超)
(作者焦新帅,系河南印社社员、河南印社社委会成员;作者郑超,系西泠印社社员、河南印社副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施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