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大型原创舞剧《西施》在杭州大剧院举行了首演。
从浣纱女到吴王妃,西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现代人又该如何去解读和理解西施的这份美?
跟随着舞剧《西施》的视角,观众们也经历了一场探索女性成长与蜕变的绽放之旅。
充满禅意的极简舞台、兼具时尚与古典感的国风服饰……昨晚的演出刚开场,观众们就发现,这个“西施”好像不太一样。
舞剧《西施》以传统故事为底色,挖掘了西施这个古典角色的现代意义,也为观众打开了各自涂色的可能性。正如有观众在朋友圈发的观后感:“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也都是西施,台下的我们,或许也正如台上的西施一样,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在创作手法上,舞剧《西施》相较于传统舞剧也大有不同。
随着剧情深入,观众会发现,《西施》是一部非常注重东方极简美学表达的舞剧,无论是在舞段还是舞美设计上,都摒除了传统、刻板形式的“美”,将东方雅韵与现代极简相结合,给观众留足想象的空间。
虚实互动、双线叙事同样是该剧的一大特点。
前半个小时,有些观众可能不太看得懂,但在某个节点会渐渐“顿悟”,原来《西施》为观众营造了两层幻境,一层是西施对于爱情的幻想,另一层是勾践为了复国大业为吴国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假象。
这两层幻境,则通过倒置的舞台布景来呈现,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山峦舶船都被倒挂在了空中,呈现一派镜花水月之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此处无水胜过有水的空灵之感,更是一种理想照进现实的共鸣。
此外,不同于现在“效果拉满”的一些网红舞剧,《西施》运用了大量的留白艺术,比如当西施为自己一个人举行婚礼时,舞台上撤去了所有舞美,只留下最纯粹的红与白,西施的情感在光影造型的勾勒中被不断地强化和暗示,为观众留下了更多想象与品味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西施》由阳东霖和贾雷分别担任服装和造型的设计制作,他们也是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舞台上演员们的服装,是根据春秋时间古越服饰特色进行意象化提炼的,服饰用色更是选自中国传统色,比如浣纱舞中淡淡的艾绿色、响屐舞中浓烈的烟脂和朱红色、郑旦身上的石青色,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国画颜色。
除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舞剧《西施》在服装造型上还融入了诸多当下流行元素。
阳东霖在采访中说:“我们在2023年再来做西施,那和在5年前10年前来做西施已经是不一样的感受了,一定是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倾向。”因此,剧中服饰在配色和细节上都蕴含了现代时尚元素,例如士兵的铠甲上就运用了现代的几何图形来凸显角色的刚毅坚韧。
舞剧《西施》总策划、总制作人谢琼表示:“西施是浙江文化的金字招牌,西施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是一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女性的榜样,更是世人对人性美好的永恒梦想。”
去年10月起,在西施故里景区已上演的驻场演艺秀《梦寻西施》演出了200余场,为诸暨打造了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驻场+巡演的模式我们一直在探索中,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走进这座城市的人能通过一台剧去直观地感受本地的文化,同时也以一台剧走出去的方式,让外面每一座城市可以深度感受我们推广这一座城市的文化。”谢琼说。
如今,“驻场+巡演”双核驱动的模式在“西施”这一IP上真正得以实践,形成了驻场版实景演艺《梦寻西施》与巡演版舞剧《西施》的舞台艺术组合。或许,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