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新中国第一位博士马中骐:人生还要从那场高考说起

    潮新闻 记者 朱高祥 鲁杰2023-06-01 04:22全网传播量10.3万
    00:00
    00:00

    5月底,苏州的天气明显热了起来。

    周末的午后,我们如约来到马中骐先生的住处,马老正开着窗户在客厅里写作。

    马老今年已是83岁高龄,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精力充沛。马老因“新中国第一号博士”而为大众所熟知,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10001,由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院士签发。如今这本证书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这位祖籍浙江杭州,一生著作等身的学者,对于高考有着怎样的记忆,又有什么话要告诉今年的高考生?

    WechatIMG1754.jpeg

    潮新闻记者与马中骐对话 记者 鲁杰 摄

    高考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记者刚到马老的住所,他就热情地出门迎接,一双黑色皮鞋搭配卡其色裤子与米色衬衫,给人一种干净历练的感觉。 

    马老的客厅布置很简单,书架几乎占据了沙发对面的整面墙,马老在靠近窗户的一侧陈设了一个工作台,上面摆着电脑、书籍、电话等,即便已经退休多年,马老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在这里进行研究和学习。

    与记者交流时,马老思路清晰,语速稍快。讲到高考回忆,似乎被打开了话匣子。

    大学之前的时光,马中骐在上海度过,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平时都热热闹闹。虽然跟其他的孩子一样贪玩,但在学习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禀赋,老师讲课的内容,他“一听就会”。

    640.jpeg

    马中骐的全家福照片 资料图

    1956年,中央出台关于发展西北的政策,给兰州大学授权,在高考之前,到北京、上海、天津的各个中学去挑选学生,马中骐被幸运选中。

    “当时兰州大学来上海招了60人,在我们市东中学挑了7位学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马中骐告诉记者,确定去兰州大学后,接下来的学习与高考都相对比较轻松。

    “当时的高考是在7月份,天气非常热,大概考了三天的样子,语数外以及化学、物理等都考了,最后的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马中骐还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的要求,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物理系。

    当时交通不发达,从上海赶到兰州,马中骐花了好几天。

    “1956年八月底,我们出发去兰州,兰州大学专门派老师来上海接我们60位学生,但火车只开到西安,然后就换成了‘闷罐子车’,又闷又热地坐了两天一夜才赶到兰州。”马中骐记得,当时到兰州时已经是傍晚五六点钟。 

    当时身处大西北的兰州还相当落后,从火车站向外望去,看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风沙,远处的几个广告牌若隐若现,街上还有很多牛车拉着饮用水叮叮当当地走着。

    在这叮叮当当声中,马中骐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涯。

    两次读研,一心只为物理

    冬天的兰州,气温到了零下十多摄氏度,可是当时住的兰州大学宿舍还是纸糊的窗户,晚上被冻醒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经常不敢生炉子,一是不会生,二是害怕一氧化碳中毒。有时候冻得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生炉子,提心吊胆过夜。”马中骐回忆说。

    640 (1).jpeg

    上世纪50年代的兰州大学校门口 资料图

    回顾1956年,当年刚刚开始进行普通话的全国推广,马中骐在兰州遇到的同学都操着各式方言。“我当时还不会说普通话,上海话的自我介绍大家都听不懂,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马中骐到了兰州很久之后,才会用普通话交流。

    1961年,马中骐从兰州大学毕业,可他并没有离开这个条件艰苦的地方,而是服从分配留在兰州大学。一边任教,一边学习研究物理学专业知识。

    直到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在全国各地的学子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一名研究生,师从学部委员胡宁先生。

    “跟着胡宁老师,我才学会怎么做科研,胡宁老师让研究组的学生独立阅读最新文献,然后在讨论会上做报告,讲出文献中的新想法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互相讨论,取得新的突破。这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马中骐说。

    马中骐只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便因历史环境暂停了学业。1967年回到兰州大学时,图书馆已经关掉,理论物理教研室也已经解散,他只能去别的教研室打杂,并参加各种劳动。

    1978年2月,马中骐从报上得知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他喜出望外。但是当时35岁的招生年龄门槛把37岁的他拦在了外面。幸好科学大会做出了决定,3月把研究生招生年龄放宽到40岁,马中骐的人生才再次被点亮。 

    随后,马中骐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再次师从胡宁教授。 

    这距离上次读研,已过去14年。

    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

    1981年3月,学位制度正式建立,确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组织决定选择马中骐成了试点博士之一。

    “当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个月内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马中骐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要开辟新方向,研究新问题,于是就将当时最热门的“磁单极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查阅文献时,马中骐从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用谷先生开创的新方法来研究磁单极理论问题。

    马中骐的想法得到了高能所的大力支持,还特批他赴上海当面向谷超豪教授请教。

    “谷先生知道我的来意后很高兴,抽出时间耐心地和我讨论,同意我选择的论文题目。之后两个月,我就没日没夜地计算,完成后再次去上海请谷先生审阅,得到肯定答复后,就着手撰写博士论文。”马中骐对当时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马中骐的论文成稿后被送请国内多个从事磁单极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审阅,国外则请杨振宁、李政道教授把关。

    1982年2月6日,高能所为马中骐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的阵容颇为豪华,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答辩委员还有胡宁院士、朱洪元院士、戴元本院士、谷超豪院士、侯伯宇教授、李华钟教授。

    WechatIMG20.jpeg

    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马中骐 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心里一点也不紧张,就像平时上课一样。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很自然地做完报告。后面,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之后,当场就宣布通过博士论文。”马中骐说道。

    3月4日,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院士为马中骐签发了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

    WechatIMG19.jpeg

    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 受访者供图

    谈及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只是说,“第一号就是博士论文答辩时间最早,没有别的意义。能成为第一号博士,是历史的偶然,这并不说明我比别人强,我只不过是这批人当中的第一个而已。”

    曾与杨振宁教授合作科研,为高考生加油

    听闻记者来自杭州,马中骐也谈及自己的祖籍——浙江杭州。

    对于家乡杭州,马老虽未长期生活,但也对这片土地记忆深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祖宅原在余杭临平赵家弄,而今,他的很多长辈亲戚还都生活在这里。马中骐也会时不时回老家看一看。

    在与马老聊天时,我们注意到书架上有一张杨振宁先生的照片,马老也顺势讲起了他与杨先生的过往。

    WechatIMG1774.jpeg

    书架上的杨振宁照片 记者 鲁杰 摄

    1984年9月,杨振宁先生邀请马中骐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

    “记得那是9月24日星期一,上班第一天就去拜见了杨先生。谈到我的研究计划,说想研究Levinson定理,杨先生很高兴,他强调指出‘基本的问题就是重要的问题’。”马中骐告诉记者。

    “他说最近我有个新想法,这个想法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想法,我的眼睛瞬间都瞪起来了,他随后笑着说,之一吧之一吧。”马中骐边回忆边笑出声来,随后杨先生给了他一份5页纸的小册子。

    这5页纸就是杨先生推广的Sturm-Liouville定理方法的一个应用,马中骐看着这5页纸,像看“天书”一样,研究了好几天都毫无头绪。周五,杨先生来到马中骐办公室时,马中骐还在为这些问题绞尽脑汁,杨先生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杨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占满整面墙的书柜,书柜上满是抽屉,很像中药铺。这些抽屉用年份编号,当年的文章和计算稿就放在里面。”马中骐说,杨先生把这五页纸的相关计算稿拿出来给我,一共133页。马中骐当场就受到震撼,物理学大师为了写5页纸的小文章,计算手稿就是133页。

    马中骐花了两个月把这些手稿彻底搞清楚,并用在Levinson定理的研究上,从而放宽了定理的适用条件,修改了定理的结论,并把定理推广到相对论情况,为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40 (2).jpeg

    马中骐与杨振宁 资料图

    “杨先生以近90岁的高龄,还经常早上6点、晚上11点给我发邮件,精力比年轻人还要旺盛。”马中骐在回忆2009年和杨先生合作科研的经历时说,近距离体会杨先生总结的做研究要有3个P,perception(洞察力)、persistence(坚持不懈)、power(能力),这些值得所有人学习。

    访谈的最后,马中骐也为今年的高考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希望今年的高考生,经过努力取得好成绩,能够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大学才是人生的开始,千万不要放松,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钻进去,这辈子才能生活得幸福,愉快和有意义。”马中骐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聚焦2023高考:部分省份考试结束 6月下旬陆续公布成绩
    相关新闻
    “未来会继续做科研!” 国科大杭高院首位博士生毕业
    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