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杭州,一条大运河,串起中国南北多个重要的城市,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大运河已从漕运之河迈入文化之河。沿线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众多文化遗产开始重焕生机。
近日,2023年“走大运·迎亚运——爱上大运河”活动在塘栖古镇再度开启。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成员们有哪些老底子、新故事?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临平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联合推出《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通过“走亲”,探访运河两岸的独特记忆,呈现沿线古镇和浙江临平之间更多的故事。
一串烧烤“烤”火了山东淄博的人间烟火味,这背后离不开山东人民骨子里的热情淳朴。一直以来,好客山东带给我们的都是像泰山一样豪迈、奔放的印象。
但鲜为人知的是,山东济宁也有着似水般婉约的水乡人家,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大运河的碧水之间。镇上的民居夹河而建,濒水而筑,大门朝向运河,清代诗人赵执信赞美其为“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
这里就是济宁微山湖的南阳古镇,运河上的四大古镇之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既是南阳的主街道,也是古镇的中轴线,“出门靠舟船,四面水相连。曲径通幽处,以为是江南”。
江南古镇的杭州临平,与江北古镇的济宁南阳,或许本会在历史长河的两端各自发光,却因一条运河串连出相似的运河文脉。随着2023年“走大运·迎亚运——爱上大运河”活动走入济宁站,这两颗“明珠”再次彼此感应,互相辉映。
“藕断丝连”运河情
受大运河惠泽的南阳湖,以丰富水源滋养了繁多的水生植物。盛夏时节,正是南阳湖最热闹的时候,接天荷叶青翠欲滴,万顷荷花争奇斗艳。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有十万亩莲花、十万亩莲藕。
因地制宜的南阳人,自然不会错过来自运河的馈赠。每到夏季,他们都会泛舟到莲花深处,采摘莲子,并挑出色泽乌黑的老莲子制成手串。这不仅是当地人流行的手饰,还有去除手汗的功能。而从莲子里取出的莲心味苦却降火,是夏季极好的茶饮。荷叶则被用来做鸭蛋的卤汁,据说正是因此,南阳的荷叶蛋带有一股清香。
巧合的是,济宁站的现场还迎来了三位特殊嘉宾——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其中,“宸宸”在额头处嵌入杭州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代表的正是连接起杭州与济宁的京杭大运河。
而头饰为莲叶的“莲莲”则是取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州西湖莲花。每年六七月份,都有无数人蜂拥至西湖打卡,连带着西湖藕粉也成为人们对杭州的印象之一。但事实上,西湖里开红花的观赏荷,并不盛产藕粉,那么西湖藕粉从何而来?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清朝年间《杭州府志》记载:“藕粉出自塘栖及艮山门为佳。”作为西湖藕粉的发源地,临平三家村盛产七孔尖头白荷藕,这里的村民靠种植和加工藕为生,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藕粉的手艺。
在济宁站的文创集市上,来自临平三家村的马露露现场展示了浙江省级非遗“三家村藕粉制作技艺”的魅力。把鲜藕搓碎过滤,倒出沉淀后的浮浆,凝实的淀粉被轻轻刮成薄片。马露露介绍,不同于磨粉的方式,三家村的藕粉是通过手削的方式制作,这份手艺从南宋时期延续至今,代代相传。
南阳本地人丁大伯尝了一口藕粉后,连连竖起大拇指,“我们这里也有藕,但以切块炒菜为主。这个藕粉细腻软糯,特别香甜,味道真不孬!”
大运河馈赠了杭州与济宁相似的礼物,两地人民用自己的独具匠心将其制成不同的特产,但相同的是两处“藕断丝连”的情谊。
运河记忆里的味道
民以食为天。谈起大运河的美食,自然不止藕粉、荷叶蛋。
在北方,“微山湖鱼馆”的招牌随处可见。这是由于运河带给微山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让这里成为鱼和鸭子的天堂,生活在微山的南阳人也擅长用当地最新鲜的食材制作美食。
南阳烧鸭正是一道传承了300年的传统名菜。用百年老汤烧制鸭子,使其脂肪被逼出,肉呈铁红色,香气四溢,嫩而不腻,再用南阳人惯用的荷叶做包装,染上一抹清香。
无独有偶,同样在大运河畔,杭州临平的塘栖古镇也有一道关于鸭子的名菜,当地有民谚称“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
据当地老饕介绍,塘栖板鸭的制作十分复杂,从活鸭到熏鸭,需经杀白、开膛、浸泡、上盐、整形、上撑、熏烤、清煮、散热、拆撑、上油等十余道工序。最终的成品,外观色泽红亮,吃起来味鲜肉嫩,清香可口。
这句塘栖民谚,还有上半句“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提到这个粢毛肉圆,就不得不想起一位与大运河关系紧密的历史名人,乾隆皇帝。据塘栖当地人介绍,传说这道名菜是塘栖当地名厨第二次为乾隆做菜时,不小心将原本要做的狮子头滚入糯米中蒸熟而制成的。
在南阳古镇,还有特产小吃“乾隆御饼”。一块烧饼有皮有芯,有芝麻有椒盐,层层叠叠,咸甜交织。
在这条街上做了几十年烧饼的李师傅,对这块烧饼的典故烂熟于心。乾隆当年来南阳镇,大家舟车劳顿,把饭菜吃光了还不尽兴。饭馆老板急中生智,从隔壁拿来几块烧饼,深得乾隆一行人的喜爱。回京之前,乾隆还专门差人到烧饼铺买了数十块饼,并详细讨教了制饼方法。
在几百年前,乾隆沿着大运河六下江南的旅途中,他的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不少当地富有故事感的美食。运河美食,吃的不仅是一口唇齿留香,更是记忆里的运河味道和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运河传说。
运河儿女的人生大事
大运河不仅给沿岸人民带来独特的自然资源,也塑造着他们独特的精神文化。运河儿女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上,都浸染出了浓厚的运河文化底色。
南阳古镇四面环水,南阳人的出行方式也很独特。这里看不见汽车,门前房后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人们出门见水,以舟代步。因此,不管是出嫁的姑娘还是迎娶的新娘,都要坐船出入。经过一代代传承,渔家的水上婚礼也成为了南阳古镇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之一。
活动当天,我们就参观了一场热闹的渔家婚礼表演。鞭炮炸响,锣鼓喧天,一簇彩船敲锣打鼓,船上挂满红绸,彩旗飘扬,预示着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顺顺利利。水面上,渔家婚礼的迎亲船队,如游鱼般灵活驶向新娘。
在接到亲后,新郎新娘身着新装,并排站在船头,伴娘分站在他们两侧,迎亲的队伍架起了传统的端鼓,边唱边舞,曲调喜庆活泼,当地民歌飘荡在辽阔的水面之上。
而在杭州临平大运河畔,这里的人们在结婚、生子、乔迁等人生大事上,也有自己独一份的庆祝方式——米塑。
米塑非遗传承人贾小燕介绍,临平的丝织业发达,在她小时候的印象里,大运河边家家户户都在养殖蚕桑。米塑来源于临平当地的蚕桑文化,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就用米粉做成茧子大小的圆子,称作“茧圆”。慢慢地,人们为了美观,将茧圆做成各种形状,成为米塑。
一篮子乌黑的杨梅,仿佛能一口爆汁,但实际上这是用糯米搓圆后,滚上一圈菜籽制作而成。贾小燕说,如今,米塑也有了更高的样式要求。为了与时俱进,她不仅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汲取新的设计灵感,还将家乡特色融入米塑设计中,如塘栖杨梅和枇杷,还有大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桥广济桥等样式。贾小燕骄傲地说,每一次外出展览,都是在宣传临平当地文化。
随着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度挖掘,杭州临平与济宁南阳,将在江南与江北两处,携手传承运河文化,让古镇“明珠”再现流光溢彩,共谋千年文脉焕发现代生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