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这里,气候温润、钟灵毓秀,奔流瓯江,在山海交融间,孕育出璀璨的温州文化,也走出了闻名天下的温州人。
潮涌瓯江、浪花朵朵。浙报集团温州分社推出《瓯江浪花》专栏,与广大读者共飨文化生活、品读瓯越人文。
最近,温州杨梅开始陆续上市。古人云:夏至杨梅满山红。农人挑着一篓篓杨梅满街叫卖,柱形竹篓上层是新鲜翠绿的杨梅树叶,下面一个个红得发紫的杨梅探头探脑呼之欲出。也有用扁平长方形带盖子的塑料提篮装杨梅的,好让人一篮子一篮子地买去方便送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比荔枝更娇贵的杨梅,娇艳欲滴,碰不得摔不得,保留时间很短。没有冰箱时,唯有本地人方知杨梅的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曾经大赞荔枝,但尝过杨梅后便又改口,“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故有“吴越杨梅冠天下”之誉。
浙江各地的杨梅各有特色,仙居的东魁杨梅和瑞安高楼的黑炭梅个头大果肉厚,而温州茶山的杨梅小巧玲珑,滋味却更令人齿颊留香。南宋诗人方岳说:“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可见是酸得恰到好处。杨梅要红得发紫才好吃,红而不紫或从树上掉下来,或是杨梅季过了还在枝头的,就不适宜当水果吃了。所以有用白糖腌制的蜜饯,一种是干蜜饯,让小孩当零食吃的,还有一种是带有糖浆的,瑞安叫杨梅火,小时候还拿来下稀饭。
正因为杨梅的娇贵,我求学七年未能吃到杨梅,毕业留京工作春节才能回家探望父母,所以杨梅的味道只留在记忆中。母亲每年会泡杨梅酒等我回家。
温州家家都泡杨梅酒,一来是保留杨梅的方法,二则是杨梅酒有消暑的作用。在童年的记忆中,夏天出门,大人总会让孩子们吃两个酒杨梅,殊不知杨梅的酒劲比琥珀似的杨梅酒烈多了。
杨梅大量上市的时间是端午和夏至前后,这也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几乎是天无三日晴,对杨梅采摘和保存都是很大的问题,且雨天摘下来的杨梅口感也不好,买的人也少。有一年端午前后回来,阴雨绵绵。看着雨中卖杨梅的农妇蹲在那里,杨梅才卖十元一斤。她说雇不起摘杨梅的人,雨要是再不停,杨梅都烂了,恨不得白白送给愿意去摘杨梅的人。话是这么说,我看她眼角隐隐的泪水,额头的汗水,头发上滴落的雨水,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
这两年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很多梅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搞起了大棚杨梅,不仅解决了杨梅在雨天容易掉果的问题,还能打一个时间差,抢先上市的杨梅可以卖个好价。过去在北京很难吃到家乡的杨梅,去年,北京一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收到的杨梅,个个像鸡蛋一样装在泡沫箱里,顺丰快递到北京。如今,中国的杨梅还走出了国门,能卖到十元一颗杨梅,也是单个包装。当年一篓一篓卖的杨梅,现在都成了珍品。温州人在外地经商的多,华侨也很多,还有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可以吃到这口家乡的滋味了。
南梁徐君茜曾有诗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其意境与今日端午节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端午时节,吃粽子尝杨梅,冰箱里的冻杨梅,温州家家户户都泡的杨梅酒,还有杨梅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杨梅汁,都可以等待贵宾来品尝。
【征稿启事】
端午临近,对于温州人来说,
端午的味道,
是一颗大罗山的丁岙杨梅,
或是龙湾状元的王鱼味道,
或是一个县前头的温州粽,
也可能是龙舟赛场上的那一声声加油。
……
端午,你的温州记忆是什么?
潮新闻《瓯江浪花》栏目,向您征集“端午的味道”稿件。
投稿注明作者名字、简介、作者个人照片一张,图文并茂为佳图片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380485913@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