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戛纳时刻”。
当地时间5月27日晚(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颁给了法国导演茹斯汀·特里叶执导的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此外,最佳导演、编剧、演员等奖项也一并颁出。历史上,包括“金棕榈”在内的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都去了哪?如今的电影节设置了多少奖项?为什么电影节的奖项越来越多?潮新闻通过可视化数据,带你发现聚光灯之外世界电影节的另一面。
戛纳至高荣誉“金棕榈”,都给了谁?
说起戛纳,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金棕榈”奖杯。
除了戛纳的“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也是世界电影人孜孜以求的奖项,这些奖项均颁发给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剧情长片。与好莱坞美学标准统治下的奥斯卡金像奖相比,戛纳、柏林、威尼斯三个电影节(通常并称为欧洲或世界“三大电影节”)似乎更加注重电影艺术性,因此也受到世界更大范围内电影人的尊崇。
从历史数据来看,三大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都花落谁家了呢?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是1946年举办的,受战争干扰、财政困难、赛事名称更迭等因素影响,第一座“金棕榈”奖杯直到1955年才颁发,获奖者是影片《君子好逑》的美国导演德尔伯特·曼。
截至目前,金棕榈获奖历史上已出现过四部中国导演的作品。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获得金棕榈奖。长片之外,近年来中国导演在短片单元收获颇丰,2017年、2021年和2022年,“短片金棕榈”这一奖项分别被邱阳导演的《小城二月》、唐艺导演的《天下乌鸦》以及陈剑莹导演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收入囊中。
三大电影节,谁更爱颁奖?
也许你发现了,“金棕榈”只是戛纳电影节奖项的冰山一角——如今的电影节,变得越来越爱颁奖了。
在最佳影片、导演、演员等传统奖项之外,“三大电影节”形成了一套庞杂的单元架构和评奖体系。除了含金量最高、备受媒体关注的主竞赛单元,还有平行单元和非官方单元,有的旨在发掘新锐,有的关注特殊题材,此外,还有侧重投资交易、青年培训、基金扶持等活动项目,这些单元和项目里又细分出大大小小的奖项。
以2022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为例,官方奖项共计22个,其中包含主竞赛单元奖项8个,场外奖项更是数不过来。但是要论数量之王,还得是柏林电影节。以2023年柏林电影节为例,官方名册里全单元奖项及荣誉就超过了70个。
如果拿美食节做类比,今天的主办方们除了评出全场最佳菜品、最佳厨师,恐怕还会按照“川鲁粤淮扬”、“凉菜/热菜”、“中餐/西餐”和“老厨/新手”分别设立单元,评比出不同领域和类型里的佼佼者。
那么,三大电影节里,谁是设奖数量之王?它们的奖项设置有何特点?潮新闻通过梳理最新数据,我们给这三个电影节也颁了个奖。
数量多不一定代表质量差。从近些年的获奖情况来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奖项并非都是杂牌奖,而是旨在培育大奖预备军。如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就被称为“戛纳二单元”,很多导演都是在此崭露头角,不久后跻身主竞赛单元的角逐队列。
奖项膨胀的背后,是电影产业日渐扩张的流通需求。通俗来说,设奖越多,导演们“先叫好、再卖座”的这条路就越好走。不少电影从业者往往是先获得知名电影节认可后,再把作品带回本土及全球电影发行系统之中。另一方面,电影节主办方也希望通过丰富奖项,来输出系统多元的美学标准,巩固自己的声望体系,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电影节并非一场单纯的江湖论剑,它与电影从业者之间更像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
鼓掌的时长
才是观众颁发的“无形奖”
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除了专业人士的意见,普通观众也有话语权。尤其是戛纳电影节的观众,长期以来以对新电影的大胆回应而出名,坏电影会引来嘘声一片,好电影就能收获掌声雷动。久而久之,起立鼓掌成了现场观众的一场仪式,“鼓掌时长”也成了电影节上一个颇为有趣的评价指标,有媒体记录下这些电影引发鼓掌的时长,并做了个不完全排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