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青年新声 | 范阳子:高寻白帝问真源

潮新闻 范阳子2023-05-27 13:27全网传播量30.1万
00:00
00:00

(此为自动填充内容)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于4月22日至5月22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24位特邀艺术家与15位青年艺术家的228幅作品,带领观者奔赴广阔天地的大好河山,深入中国画史的核心现场,体认自然造化的神变无穷与天光云影;也将为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本届双年展与往年不同的一大亮点,是15位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其中最年轻的参展者出生于1994年。自第七届开始,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尝试着开启一个新的策展周期,希望以“艺术运动”的方式,动员中国画界的中坚力量和青年一代,共同探讨中国画的内在精神,让双年展成为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学术平台,成为中国画精神传承的时代现场。

本文节选部分青年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感想,分享他们对于山水精神以及中国画艺术的体悟。

范阳子 高寻白帝问真源 240cm×700cm

高寻白帝问真源

——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创作感想

范阳子 

“三山五岳”历来是中国画家创作的极佳粉本,“华山”作为五岳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人文情怀。因此,华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颂描绘的对象。早在先秦时期,华山就以五岳之一而闻名,华山独特的地质构造、自然风貌以及被赋予的神性,吸引了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祀登临。它以耸立高峻、挺拔俊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山海经》中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晚清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中华之“华”便是因华山而名,“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是也。”正是这样一座“圣山”,经过千百年来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使这座山峰不但具有自然审美意义,更蕴含着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于山水画家来说,自然万物始终都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但山水画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山川之景,从唐代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五代荊浩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再到北宋范宽“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明代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绘画观念,都可以看出,古人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之上,希望借助自然山岳的形象,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追求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从而来抒发自我的理想与主观艺术之情思。黄宾虹曾说:“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 ,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师造化不是简单的重返、再现自然,首先要认识了解自然,强调自然作为基础的重要性,需要与造化为徒,将主观情思投入到山川之中,发山川之情致,以客观的自然为灵感来源与创作者主体心灵的艺术积累相融会,最后进而能“溟心玄化,造化在手”,“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十日山中晴复雨,烟雨百态是吾师”,我们敬畏自然,以自然为师,是以实践的方式将从传统中汲取的养分转化而为自我的笔墨认知与笔墨语言,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激发本体的原创思维与独立品格,将本体的心源与造化相结合,追求“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最终达到“中得心源”的目的。

华山缘其地势因素多生云海奇观,周遭低矮山峦多隐于云海之下,从而更易凸显其耸拔挺峻之势。伫立北峰之巅,远观华岳三峰,犹如一面屏幛,扑面而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它更是被视为兀天立地、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象征,山间的华岳苍松标志着立高寒而不移的民族风骨。其山岳间的疏密开合,跌宕起伏,植被的繁茂枯荣,都极具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可谓是天然的山水画创作图谱。

正是如此,华山赋予了画家艺术创作的灵感,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奇峰耸峙、峻拔挺立的山水图式,从北宋范宽的卜居华山,师法造化,到明代王履、戴本孝创作华山写生册,再到近现代张大千、傅抱石、石鲁等人均从华山汲取养分,以丰富自身的艺术发展。

谈到此次双年展主题“五岳归来”,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西岳“华山”。原因有二点:其一,身为陕西人,可以说华山是我的“家山”,因此对华山具有着亲切的家山情怀。其二,我成长于古都西安,所以见到的“长安画派”的作品较多,尤其是山水题材主要就是以秦岭、华山为主,表现形式十分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我心中一直都有着强烈表现华山的冲动。在具体的表现对象选择上,我以华岳后山的仙峪为创作粉本,借此打破脑海中的固有印象,试图从题材选择上拉开以往山水画中常见的华山图式,因为历代表现华山的画家甚众,如何突破经典图式是我此次创作希望突破的要点,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面临地从传统中如何出新的问题。“五岳归来”我以为就是指回归自然山水,以山岳为道场,在观照万物时如何将从经典中吸收的笔墨经验应用在自我绘画的表现之中,实际上最终又回到了“师古人,师造化,最终中得心源”的这一路径。

创作花絮

(范阳子,1994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新峰”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五岳归来”青年新声|陈赛赛:在自己营造的山水中觅精神
一场写意花鸟的盛宴,姚晓冬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五岳归来”青年新声|宋帅:大山水的主题实践对应着情怀
小幅画里的大气象——李翔小幅山水作品展合肥开幕
留有孩童般的天趣和自然——说说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