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一部充满学识与才情的散文佳作

    潮新闻 许怀中2023-05-26 07:05全网传播量7263
    00:00
    00:00

    入夏的福州,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收到沈志权同志的书稿《江南物语》,只觉一阵清新,犹同期盼的凉风拂身,分外亲切与快慰。

    此前,在厦门工作的浙江武义籍女作家婷筠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义乌高清等书画家常到浙江金华一带采风、考察、办展,时任《武义日报》副总编的沈志权曾接待、陪同过我们,他要出新书,希望我为之序。让我想起了那段愉快的时光:他和武义县领导以及县委宣传部夏秀萍副部长等很热情地接待我们。有一年,我们去义乌采风,他已调金华工作,还专程从金华赶来陪同。我们留有合影的照片。他现在定居杭州,已多年不见,而真情难忘,便欣然命笔。

    微信图片_20230526130202.jpg

    志权同志,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祖籍福建莆田,算我乡亲。读完这本《江南物语》书稿,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经历丰富。他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丽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武义日报》社副总编辑、武义县委办公室室务成员、县委报道组组长、《浙江经济报》驻金华记者站站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等。履职甚多,跨度不小,从高校、到机关、到报社,再重返高校,阅历丰满。因此,他除了行政职务外,还拥有记者、教授等专业职务。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他的职业生涯都没离开过“文”字,于是水到渠成地拥有许多著作和这本《江南物语》。

    其次,学识渊博。他的学术专著《<周易>与中国文学的形成》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周易》,为本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了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参照体系。《周易》是人类童年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也非常艰深,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将中国文学的形成与《周易》放在一起考证、研究,梳理两者的关系,寻绎两者的契合点,我以为首先得深研《周易》,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玄妙了然于胸,否则要研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是无从下手的,而对《周易》能研有所得,又谈何容易。而他的这部学术专著还获得了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金华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金华市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奖,可见他所下的学术功力之深,所获成果之丰。他还编著过《信义金华经典故事》等书多部。他的学术论文在《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求索》等重要核心学术刊物发表。他的学术文章,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穷源竟委,说理透彻,学术性与知识性兼具。

    其三,长于文学创作,而且多种文体兼擅。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报告文学》《文学论坛》等20余家省级以上报纸、刊物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及文论,加上专著,达200余万字。其中,散文《郭洞访树》刊发于199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散文《农家酒筵上》刊发于199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社会家庭副刊,散文《光棍楼记趣》刊发于1993年11月23日《文汇报》生活副刊,颇具影响。散文《他》获《文学报》91命题文学征文优秀奖,小小说《月夜守水人》获《西湖》杂志“钱江杯”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佳作奖。1993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时期文学艺术创作年会,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他一步一个脚印,点点星光,串起辉煌。

    微信图片_20230526130212.jpg

    “江南物语”是他在《钱江晚报》开设的专栏名称,这次,以专栏中刊发的作品为主出版此书,故书名就叫《江南物语》。我细细读来,这本书是他履职尽责、悉心为文的“集结号”,全书分五个部分:“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古风礼俗”“雪泥鸿爪”“序言跋文”。书中作品,内容丰富,视角多样,从多方面反映了他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观察及所思所想,通过轻快灵动的笔触给人以启迪、联想和感动。

    他的散文有思考,有观点,有思想,感悟与思考、思想总是能很好的交融,具有学术文章的缜密。如他在《葛藤》一文中写到:“葛藤,既没有松树高大挺拔的形象,也没有梅花斗霜傲雪的风姿,它只能卑微地匍匐大地春长冬枯,欲往高处多争取点阳光雨露还得依附其他木本植物,但论资历、比贡献却绝不输于松与梅”,“葛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给它一捧泥土和少许水分,无论平地还是山崖,也不管沙砾还是石缝,都能蓬勃生长……冬天,藤蔓会被冻死,但来年春风一吹,根部就会重新长出新芽”。这哪里是说藤,他分明在歌颂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永远向前的弥足珍贵的人的精神。细读《江南物语》全书,不少篇章虽着笔于一事一物,却写出了大境界。

    他的散文,注重对事物的观察,有感觉,有情感,且是经过了岁月沉淀的情感,读来醇厚、绵长、感人。《桑叶姑》就是这样的文字:“宣平老家老屋边那丛金雀花往西30米处有两棵桑树……这两棵桑树是我童年时的乐园。每年的第一缕春风拂过,桑树枝条就绽出新芽,几天后长出新叶,并由嫩黄逐渐变成碧绿。清明前些天,桑树开始开花结果。桑树的果实,学名桑葚,我们宣平人则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桑叶姑’。桑叶姑初长时呈绿色,然后逐渐由绿变黄,变红,再变深红,熟透时则变成了紫色,而且紫得发亮,真的给人一种‘女大十八变’的感觉。那一颗颗熟透的桑叶姑有半指长,小拇指大小,挂在枝叶间,像一颗颗墨紫的玛瑙,精美小巧,养眼又养心。摘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一股酸酸甜甜的味觉从舌尖漫溢开来,醉美了我童年的味蕾。”我欣赏如此有细节、有色彩、有感觉的文字,那桑树果的“桑叶姑”之名,对其“女大十八变”般的抒写,给了桑叶姑以文学味,也平添了乡情色彩。在《江南物语》这本散文集中,似如此文学味与乡情色彩相得益彰的文字,比比皆是。

    他长期在金华工作,对金华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书中有诸多精彩篇章笔染金华,且对金华都有他个性的认识。在《清照金华》一文中,对李清照与金华作了很独到的解读,其思想观点总能给人以启发。

    人说李清照在杭州柳浪闻莺居住了二十三年,没有给杭州留下一句诗,却给金华留下了《武陵春》《八咏楼》这些名篇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是为何?他在文中清晰地写到:“与杭州相比,李清照似乎对金华特别眷顾。在金华避乱三年,有感于这里的山川人文,她写下了一诗一词一文一赋一图经,清照金华千秋。”这是因为“李清照卜居金华后,这座古老小城的宁静生活,淳朴市民的热情善待,使她那饱受创伤的身心得到了暂时的安顿和休养。她逐渐爱上了这座江南小城”,也因为“李清照是一位有着浓郁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一位情感丰富、才力华赡的词家,面对山河破碎,朝廷偏安一隅,想起国破家亡,无数大宋子民流离失所,念及自己四处漂泊的凄苦境遇,四时的更替,草木的枯荣,山川与景物,凡触目处,无不勾起她的万千恨思与愁绪。”因而,让她内心的创作要素得以恢复,才有了后面的创造。我认为,这样的文字是颇为耐读的,这里既有对世事的识见,也有文学性的揣想,否则是无法完成的。除内蕴的情感感人,还总给人言之有物、可信任之感,这和他本有很好的学术功底有关,也与他的为文态度认真、注重行文有据有关,当然,还离不开他对世事风情的器识洞见,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文字的敬重,对文学的敬畏——这是我对他散文风格的总体印象。

    同时,也只有象他这样长期生活在金华,了解金华的文人才能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可谓直达清照心灵。对金华,我也是很有感情的,连续十一年到那一带采风,我写下数十篇关于金华及浙江的散文,金华市委宣部出版了我的散文集《放情婺州》,我的爱生、学者、作家郑祥和他的妻子万美琴老师为该书做了细心的编辑,这一切都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每每想起,总有一种甜美的感动。

    志权熟悉金华的人文历史和乡风民俗,这在《造火亮》《浪街》《宣平清明古风礼俗》《宣平端午习俗》等篇章中都有既生动、实在,又有趣的表现,可以说篇篇生动、细致。这些作品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抒发的是浓浓的乡愁,弘扬的是悠久的传统文化,可读性强,看了就忍不住往下读,并让人不由得要赞叹:他对金华民俗的考察和认识之深,堪比金华民俗专家了。

    书中收入一些游记,可视为这是他以一个记者兼学者敏锐而深邃的目光来观察所见所闻,他所写的《郭洞访树》这篇反映郭洞村民传统的爱树、护树,保护家乡绿水青山事迹的佳作,还发表在《人民日报》。其他如《黄鹤楼感怀》《天山行》《水帘亭探秘》诸篇,也均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体味人与事,洞察人物的心灵和事物的本真,给人以耳目一新。

    他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资深报人,关心所在地区文化建设和创作,写了许多高质量的序和书评,如:《<宣平溪畔>序》通俗而耐读,《桃溪镇乡贤馆序》凝练而大气,《<武义县宣平地方历史文化丛书>跋》雅达而老成。

    窗外渐热窗内凉,在清新的书窗前读完沈志权同志的书稿,心里顿生一股暖意: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文集,展示着葛藤般的思想力量;这是丰满的人生,沉甸甸的收获,很值得庆贺!

    作者简介:许怀中,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