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或者生日,长辈、亲友都会送银手镯、银锁、银挂件等,寓意祝福孩子平安健康。但是,大部分银饰品制造商为了满足外观效果和工艺需求,会在银饰的辅料(补口)和焊料中添加其他金属,常见的有镍、钴、锌、铅、铜、铑、镉等重金属元素。而这些元素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舔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不断富集,长此以往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
那么,我们经常购买的儿童银饰品,是否包含这些重金属元素?它们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吗?“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宁波市质检院黄金珠宝检测中心(浙江省贵金属及珠宝玉石首饰质检中心)通过实验,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实验一:镍释放量
镍是最常见的致敏性金属元素,它会通过一些含镍材料的释放并长期与皮肤接触后被皮肤吸收,可能引起过敏。
实验依据GB/T 28485-2012《镀层饰品镍释放量的测定磨损和腐蚀模拟法》对样品进行磨损前处理,来模拟日常佩戴使用的磨损情况;后根据GB/T 19719-2005《首饰镍释放量的测定光谱法》测试1周后银饰品在人工汗液中析出的镍离子浓度,计算镍释放量。
结果显示,共有17批次样品存在镍释放的情况,但检出的镍释放量均符合GB 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中限值0.5μg/(cm2·week)的要求,不符合率为0%。
其中,43%的线上样品检出镍释放,线下样品检出率为20%。另外,零售店铺样品均未检出镍释放。
在检出镍释放的样品中,价格区间分布比较平均,高克价6批次、中等克价6批次、低克价5批次。
50%的925银样品中检出镍释放,足银检出率为30%。
实验二:18种特定元素的迁移量
铝、锑、砷、钡、硼、镉、三价铬、六价铬、钴、铜、铅、锰、汞、镍、硒、锶、锡、锌这18种元素主要通过口腔接触迁移到人体内,当积累超过一定量时,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时可引发中毒,出现发育迟缓、注意力下降、智力低下等现象。
由于欧盟标准EN 71-3:2019+A1:2021《玩具安全第3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中,对元素迁移量的要求涵盖18种元素,较国家标准GB 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中的元素覆盖面更广,可以更好揭示儿童银饰品中有害元素的含量,因此,实验参照欧盟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先把样品泡在恒温的稀盐酸中震荡1小时,静置1小时,模拟材料在吞咽后持续与胃酸接触一段时间,再过滤,测定迁移元素的浓度。
结果显示,共有12批次样品检出一种或多种特定元素迁移,但检出的元素迁移量均在欧盟标准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合格率为100%。
其中,高克价样品6批次,中等克价5批次,低克价1批次。三分之一的线上样品检出特定元素迁移,线下样品检出率为10%。
50%的925银样品中检出特定元素迁移,足银样品检出率为17%。
对此,宁波市质检院提醒,在购买儿童银饰品时应注意:
银饰的价格与质量并非呈正相关,不管何种价位的儿童银饰品,都有可能发生镍释放或特定元素迁移。这与银饰的加工工艺有较大关联,比如镀镍会增加银饰光泽,使银饰看起来更加美观。但售价低的“银饰品”也极有可能是以铜、锌材质为主的饰品,务必谨慎购买。并且选择正规渠道,切勿购买没有标签标识的“三无产品”。
925银主要是由至少92.5%的银和其他配方元素组合而成,因此含有的镍释放或特定元素迁移量高于足银的概率更大。只要不超过标准限定值,可正常购买、佩戴,但皮肤敏感者尽量到实体店试戴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同时,银是一种极易氧化的贵金属,银饰品一段时间后变黑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银纯度越高,氧化的概率就越大。遇到氧化的情况可找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使之恢复光泽。
此外,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儿童银饰品款式中多含有铃铛、珠子等配件,佩戴过程中可能因舔食或脱落造成儿童误吞,选购时请尽量避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