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段运河水两处千年情 千年繁华因“运”而生

    潮新闻 文字 褚陈静 通讯员 张建 高宇轩 李根旺 设计 聂李黛芳2023-05-25 07:17全网传播量1246
    00:00
    00:00

    编者按:北京,杭州,一条大运河,串起中国南北多个重要的城市,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大运河已从漕运之河迈入文化之河。沿线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众多文化遗产开始重焕生机。

    近日,2023年“走大运·迎亚运——爱上大运河”活动在塘栖古镇再度开启。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成员们有哪些老底子、新故事?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临平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联合推出《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通过“走亲”,探访运河两岸的独特记忆,呈现沿线古镇和浙江临平之间更多的故事。 

    烟花三月,春风十里,勾勒出扬州的婉约精巧和诗情画意。

    扬州,这座“淮左名都”,是大运河原点城市,也是大运河申遗和保护的牵头城市。

    作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在扬州,即使是识字不多的黄发垂髫,也能将这座古城与大运河的关系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大运河哺育的扬州城曾是富贾外商、天下文士梦寐流连之地。当今人站在扬州城区的运河边,闭眼倾听,桨橹声间,清风抚动船帆,漾起一道道历史的皱纹,大运河穿城而过,是这繁华的当代注解。

    行至江浙,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流淌千年的经济繁荣史,亦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如今,随着一年一度的“走大运·迎亚运——爱上大运河”,一段运河水再次牵起扬州与杭州临平两处千年情。

    穿越千年的跃动

    轻歌曼舞逢盛世,丰衣足食享太平。

    江南水乡,一条运河带来八方商贾,千年前这里就是富饶安宁的代名词,让人发出当皇帝不如做“江南富足翁”的感叹。

    这种环境理所当然地滋养出当地人民雅而不俗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品位,从足尖和音符的跃动间,就能窥见历史长河里运河文化带给沿岸的艺术财富。

    “有个美丽的地方,五亭桥下的船娘划船悠悠荡荡。洁白明亮的月光,撒在月亮城上。”站在扬州东关古渡,只见大运河上一艘画舫缓缓游来,船上传出一曲优美的淮扬小调。瘦西湖船娘们的吴侬软语细声细气,扬州清曲和扬剧曲调仿佛擦着水面悠悠而来,节奏柔美,音色婉约,千年运河文化细细熏陶出的闲情逸致,都在这一阙柔情江南词中淋漓尽现。

    据说,船娘这份职业就来源于大运河。隋炀帝沿着古运河下扬州时,偏爱女子背纤,船娘得以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职业。瘦西湖船娘孙霞介绍,扬州船娘的“船调”,已经不限于吟唱扬剧、清曲,正在与时俱进,尝试用现代流行歌曲介绍扬州和运河文化。

    无独有偶,这次扬州行,杭州临平展示了自己的特色舞蹈表演,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出新生机,“合”成新活力。

    今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当伴奏曲《@未来》响起,参演《临平滚灯》的16名舞蹈演员在广场上跟着音乐,跳、转、旋、腾、跃,灯附人左右滚动,人随灯上下翻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平滚灯,以竹片编成的半人高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球体的中心悬挂着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而称为“滚灯”。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崇贤花篮项目传承人杨家玲,也是这次滚灯表演的舞蹈演员之一。她介绍,过去临平滚灯是古镇的传统庙会节目,强调的是力量美与气势上的感官体验,需要有经验有资历的老师傅使出全身的劲儿才能甩动。

    但这次表演全部由中青年女性舞蹈演员完成,她们当中很多人在十年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舞蹈。这是因为随着临平滚灯再挖掘工作与亚运不期而遇,它被改编成适合各类群体参加的运动操,成为全民健身的绝佳素材,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传承非遗。

    因时而变,将千年前的传统跃动融入现代生活,这是运河带给两地人民的智慧经验。

    指尖上的民俗

    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创作,手工技艺则是更亲近寻常人家的民间智慧结晶。运河边的手艺人们通过捏揉雕刻,创作出一个个精美的非遗工艺品。

    5月底,扬州市花琼花已经逐渐凋谢。但在扬州站的非遗集市,一朵白色琼花瓣里点缀着无数黄色小蕊,正尽情绽放。

    原来,这是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制作而成的“永不凋谢”仿真琼花。前不久,刚登上央视的95后“通草花女孩”王蕴玉从11岁就开始接触这项非遗技艺。

    除了琼花,通草花还常被心灵手巧的扬州人用来做菊。集市上,描图、剪样、捏瓣、粘花、上色,经过一系列步骤,“扬州三菊”中的做菊,就这样展示在大家眼前。

    通草花工艺的历史悠久,但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多到我来不及做,只能暂时下架一些商品。”王蕴玉看着与自己相伴了15年的手艺越来越“出圈”,语气中满是骄傲。

    同样是指尖上的艺术,杭州手艺人带来了临平米塑。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工艺,以煮熟的糯米和大米为原料,采取捏、揉、压、推等手法,配以天然植物色彩,做成各种形象。

    米塑非遗传承人贾小燕介绍,自己属于蚕桑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米塑最早就来源于临平当地的蚕桑文化。临平的丝织业发达,由此蚕农创造了许多民俗,后来演化成街坊四邻的婚丧嫁娶都会互相帮忙制作米塑。她说,自己的技艺是从小跟着长辈们学的,这种习俗曾渐渐没落。但近些年,米塑重新回到临平人“一生最重要的几件事”里。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匠人对传统手艺的热爱,更是将运河沿岸的风俗与生活呈现在市民眼前。

    古城,因河而生,因运繁荣

    杭州与扬州,一个位于古越中心,一个地处楚尾吴头。一条大运河把两座城市紧密相连,除了民俗相近、文化相通,两座古城也都有过因河而生,因运繁荣的命运。

    这一次,“走大运·迎亚运——爱上大运河”活动选择来到东关古渡别有一番用意。东关古渡牌坊下有一幅面朝运河的铜雕壁画“大运千秋”,壁画长28米、高2.5米,再现了隋炀帝下扬州的盛况。2004年12月,“东关古渡古运河风光带”被评为新扬州十景之一。

    就在东关古渡对面,是扬州的马可·波罗纪念馆,这也是他当年下船登陆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几百年前,马克·波罗是怀着怎样的好奇与仰慕之心,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来到扬州。

    也许又是一次历史的巧妙呼应,这位异乡人还做过另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眼光书写下一个繁华的杭州都城。《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杭州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为后世了解古都杭州留下珍贵素材。

    他将杭州解读为“天城”,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城市,这里物产丰富,生活快乐,生活于此,犹如生活在天堂之中”。而这种繁华与运河离不开关系,“每次集会的日子,都充满了商人”。活跃的集市交易离不开发达的运河系统,以鱼为例,“每天都有大量的鱼从海边经运河运到这里来销售”。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杭州和扬州的繁荣都离不开运河的滋养。

    除此之外,杭州与扬州之间,还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与情缘。

    比如杭州的西湖名扬天下,扬州则以秀美的瘦西湖作为城市“金名片”。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在扬州饱览湖景后,不由想到家乡的西湖,一句“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盛赞两地的富硕。

    又比如在美食上,提到淮扬菜,无人不知扬州炒饭。而在杭州临平,也有吃在塘栖的说法。传说,乾隆通过京杭大运河六下江南,多次到临平大运河畔的这个地方品尝美食,直到今日,这里还留有刺毛肉圆、红烧蹄髈等杭州名菜。

    无论是在经济生活,还是在精神文化上,千百年来,杭州和扬州这两颗运河上的双子星,始终熠熠生辉。而今,杭州和扬州仍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中焕发新生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走大运 迎亚运——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
    相关新闻
    乌镇与塘栖 一衣带水的运河人家
    越风物|翠竹飞花 嵊州这门“指尖艺术”展现工匠人文美
    钱塘江丨穿越古今的小河
    杭州民间美术工艺大集结,这个展览是满满的本塘味道
    00:38
    小满至 桑叶正肥蚕食饱
    01:5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