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传统戏曲进校园,浙江为什么行?

    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2023-05-25 05:49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刚刚落下帷幕,来自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一代当家花旦章益清将一朵新“梅”收入囊中。至此,浙江共有42人共计47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对于浙江而言,夺“梅”不只是摘得“梅花奖”,还有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这其中,是戏剧演员们的坚守与突破,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戏剧的尝试,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就在梅花奖颁奖典礼的第二天,杭州滨江区严丽杰名师导航站的成员们来到越剧诞生地——绍兴市嵊州市。越剧如何与音乐课堂更好地融合?本土戏曲如何走进课堂、走入校园?从一群老师的思考、几所学校的探索里,找寻可能和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645.jpg

    一个名师导航站的探索

    传统戏曲如何进校园?以此做研究课题,严丽杰名师导航站并不是第一次。

    大约4年前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杭州滨江名师导航站站长严丽杰发现,身边很多年轻人说起流行音乐如数家珍,但对于民族音乐尤其是发源于本土的音乐,却知之甚少。

    比如诞生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从泰顺泥地里“土生土长”,不仅在全球发行唱片超过100个版本,更是登上了2016年G20杭州峰会惊艳了世界。

    作为展示泰顺甚至浙江自然风貌、人文精神与茶文化的“活名片”,《采茶舞曲》原本收录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

    640 (1).jpg

    “后来从教材里去除了,问了身边一些年轻人,有的竟然没听过。”都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作为戏曲大省,又是南戏发源地,浙江传统戏曲种类众多,该如何将这些传统戏曲落地课堂、声生相传?严丽杰名师导航站以乐生教育为主题,以民族音乐研究为主线,早在2021年就带领老师们,开展了以“乐生教育和畲族音乐深度探究”的“双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尝试将畲族音乐搬进课堂。

    继畲族音乐后,严丽杰导航站将目标锁定在了越剧上。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并被收录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越剧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中国的歌剧”。然而据严丽杰初步了解,除个别学校开设零星越剧社团外,越剧并没有系统地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2022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戏剧(戏曲)纳入2022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如何以越剧为切入口,做好戏剧在课堂的落地实践,成为严丽杰名师导航站的新课题。

    通过前期课题论证、文献查阅,并邀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专家们提供微课堂教学讲解,老师们梳理越剧历史发展文脉、流派唱腔,并对相关元素进行创新提取,设计以《采茶舞曲》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为背景,适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推广的越剧课程。

    微信图片_20230525092959.jpg

    一所艺术院校的坚守

    在浙江,越剧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还有哪些?在越剧课程传承与创新方面,能不能做得更好?

    百年前,越剧从绍兴嵊州田间地头而起,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如今行走在越剧之乡嵊州,街头越剧元素仍随处可见:在孕育了中国女子越剧的古村庄施家岙,这里设有全国首家越剧直播室,连普通村民都能随口唱上一段;不久前刚正式开放的越剧博物馆新馆内,珍藏着3万多件越剧文物、史料,推出的越剧文创产品,连形象和服装都有历史考究……

    微信图片_20230523105002.jpg

    5月22日,严丽杰带领导航站的老师来到嵊州寻找答案,其中一站就在被誉为“越剧艺术家摇篮”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通向学校的一条公路,被称作“越承路”。一个“承”字,概括了学校的教学宗旨。

    作为一所有着61年历史的公立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嵊州越剧艺校集越剧教育、研究、交流和展示于一体,设有与浙江音乐学院合作的中本一体化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流派传承人班”等特色专业。

    微信图片_20230525092951.jpg


    当天下午,一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剧目课正在教室进行。上课的学生,来自学校传承班,老师则是国家一级演员、越剧王派传承人王桂萍。

    上课前,王老师播放了徐玉兰和王文娟的电影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越剧经典舞台形象。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743.jpg

    “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别是什么样的性格?”

    “两人第一次相见,是什么样的心情?”

    相比追求身段唱腔,王老师连续追问,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真实情感,通过梳理不同表演层次,再讲解唱腔和舞台表演技巧。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823.jpg

    “越剧传承创新是永恒话题。”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介绍,越剧长于抒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公认流派就有13个之多,“学校邀请传承人来上课,就是注重于越剧腔调的原汁原味。”

    在嵊州越剧艺校,开设了腿毯、形台、唱腔、剧目等不同课程,在国内同类艺校中率先开展“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等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经此培养的学生,有的刚毕业就有五六个单位抢着要。“全校来自十五个省市的学生,今年还有来自吉林、北京的学生报名。”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808.jpg

    一堂越剧元素课的突破

    传统戏曲具有专业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像专业越剧演员一样抠唱腔、身段,显然过于严苛。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越剧?音乐老师就是分散在不同学校的一粒粒微光。

    严丽杰坦言,导航站的老师们并不是专业的越剧演员,在学校时也没有接受过系统越剧课程培训,让他们给孩子们上越剧元素课,等于一切从零开始,“通过邀请国家一级演员们前来做越剧指导等方式,让老师们补齐短板,掌握技巧。”越剧课程编排后,也会邀请专家点评,通过不断打磨,目前不少老师的越剧课程,已经在浙江教师管理培训平台上线。

    同样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为主题的越剧课程,在滨江实验小学音乐老师陈梦筠的课堂上,有着与艺校完全不一样的呈现。

    “同学,你好。”这句话,是陈老师上课前与同学打招呼的话语,用的是越剧方言。同样,她要求同学以越剧的方式回应。正式上课前,她先通过让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和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感受南北戏曲的唱腔特点,以此带出越剧发展历史、流派转变等基本背景常识。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634.jpg

    在课堂上,陈老师会在歌词中标注越剧唱腔,让学生跟着念、唱,引入鼓板等传统乐器,融合叠唱、节奏等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

    当她拿出一台戏曲打击乐电子合成器时,学生可以参与体验大锣、小锣、钹等不同乐器,感受民乐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554.jpg

    戏剧是一门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结合学生的喜好特点,陈老师还加入了张杰演唱版本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了一次摇滚音乐与传统越剧的碰撞,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通过严丽杰导航站的辐射,目前杭州不少学校的老师都有做类似尝试。杭州丹枫实验小学顾玉英老师的越剧元素课,以《采茶舞曲》为主题,结合《雨前曲》基调,通过采茶动作、韵律唱腔、越剧方言念白等形式,提取、传播越剧元素。

    不仅在杭州,“越剧进校园”的探索和实践,嵊州城南小学已坚持了 20多年,通过创排“越韵古诗”等方式,让越剧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733.jpg

    严丽杰说,新课标落地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将越剧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以民族音乐为切入口,让非遗不遗,让文化同化,让实践常见,将音乐与生活情境相连接,让学生感受传统戏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