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朋友圈里,短视频平台,又刷到了钱塘江的“大地之树”。难道,它“又”出现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想要亲眼见到它,确实不容易。
拍客丁快在丁桥梁家墩附近撞见了神秘的“大地之树”。
去年,丁快也曾在同一个地方与这棵神奇的“大树”碰面。
丁快摄于2022年
“大地之树”也被称为“潮汐树”。它的产生,是潮水涨退过程中,不断在滩涂冲刷,形成冲沟,后又形成“大树”的形状。也由于潮水不断地冲刷和淤泥形态的变化,这些树,也会生长,也会消失。
沈达/摄
子乐表示,一直在拍潮水,他对这一带非常熟悉,这两天,也在拍潮汐树。他说,在嘉绍大桥以西的滩涂上,潮汐树每天都有。但是大家想要亲眼看到它,却很难,因为只有无人机飞到空中,飞离岸边一两公里后,才能看到这一自然景观。
所以,要感谢这两年来,发现这里的摄影家们,把这么壮观的大自然的景象,分享给大家。
作为钱塘江边的“新晋网红”,“大地之树”受到关注已不是第一次。
去年9月19日,话题#钱塘江退潮后惊现大地之树#冲上微博热搜。
入海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这背后其实是一堂地理课!
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专家介绍,“潮汐树”并不是某种植物,而是潮间带地貌中的一种奇特现象。潮间带地貌是指平均低潮线以上到平均高潮位线之间的部分,而“潮汐树”是其中潮滩(淤泥滩)里的特有现象。
一般形成“潮汐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内因,即“潮汐树”所在潮滩的质地松软易被侵蚀,一般泥沙含量较高;二是外因,即要有外在的水力作用,“潮汐树”一般伴随潮汐作用“生长”,涨潮落潮时带来和冲走泥沙,日复一日冲刷出来的潮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长,形成“潮汐树”的主干,向内陆不断延伸。
同时,在侧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潮汐树”逐渐枝繁叶茂,形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也就是说,“潮汐树”的形成,是海水受潮汐影响,在上涨、回落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地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候海水冲击上岸时,会带来海藻,长在“树枝”上,看起来就像“树叶”。“比较有观赏性,而且受潮汐冲刷,形成的‘画面’也是动态变化的,今天拍到跟明天看到的可能也有差别。”
据介绍,“潮汐树”在辽宁等滨海之地出现较多,而浙江沿海相对少见。“这次拍到的画面里,灰色的其实是淤泥,‘潮汐树’形成也跟含泥量有关。”
专家说,浙江近海养殖比较多,存在一定的人类干预,而且“含泥量”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潮汐树”的形成。
最后,再送大家两张“大地之树”旁的小可爱,一起欣赏这飞鸟伴潮的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