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嘉兴闭幕,它给浙江带来了什么?

    潮新闻 记者 陆遥 实习生 单予晴2023-05-24 13:02全网传播量607.5万
    00:00
    00:00

    《白毛女》里的“北风吹”“扎红头绳”,《小二黑结婚》里的“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康定情歌》里的“跑马溜溜的山上”……5月24日晚,伴随着熟悉的歌剧选段,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嘉兴秀湖音乐厅落下帷幕。

    IMG_0301-opq445892307.jpg

    闭幕式上,对24部“优秀剧目奖”以及4个“优秀组织奖”进行授牌。

    这一艺术盛会三年一届,今年首次落地浙江。本届歌剧节以“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从5月初起,来自全国的24部优秀歌剧在杭州、嘉兴、湖州多地集中上演,为观众献上一场场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同时,还举办一剧一评、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歌剧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让浙江人民充分领略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17天里,第五届中国歌剧节给浙江带来了什么?

    看见时代之歌

    作为西方舶来品,歌剧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已有一个多世纪。

    第五届中国歌剧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参演剧目题材广泛,汇集中外经典。17天精彩荟萃,共计24家院团,参演人数约7000余人共赴歌剧艺术盛会。

    歌剧,作为融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门类,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多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借鉴西方歌剧在音乐创作、声乐训练、舞台演绎等方面经验,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歌剧这一“舶来艺术”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创新发展,世界经典歌剧、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排演相得益彰,涌现出一批融合当代歌剧特点、彰显鲜明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形成“北风吹”“洪湖水”人人传唱、“刘三姐”“红梅赞”家喻户晓的生动场景。

    XAH_3290-opq444755740.jpg

    《边城》剧照

    以此次歌剧节为例,19部新创剧目题材覆盖面广,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中国发展进程和时代风貌。现实题材剧目中,有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一江清水向东流》,塑造“两弹一星”科学家群像的《青春铸剑221》,折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双翼神马》,描写川藏公路建设者的《康定情歌》。革命题材剧目中,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船》,展现延安鲁艺师生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唱响南泥湾》,体现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风雪大别山》。此外,还有《边城》《侨批》《李清照》等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剧目。

    综上所述,新时代歌剧创作展现出一个共同特点——为时代放歌。

    IMG_6784-opq437919389.jpg

    《同心结》剧照

    5月17日至18日,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同心结》亮相杭州。该剧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描述志愿军英雄黄继光及其战友们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结的战斗友谊。谈起这次复排《同心结》的初衷,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剧中黄继光的扮演者王宏伟动情说:“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无数像黄继光一样为祖国牺牲,换来我们如今岁月静好的英雄们。”

    遇见文艺赋美之歌

    本届中国歌剧节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传播理念。剧场演出坚持惠民原则,最高票价不超过480元,最低票价仅为80元。48场演出,共约42150余名观众进剧场,平均上座率约九成,部分剧目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版的歌剧《茶花女》演出,因有人气演员加盟,同场“卡司”在外地商演时最高票价为1280元。歌剧节期间,惠民的价格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打“飞的”来看剧。

    作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歌剧盛宴,本届歌剧节联合多家网络平台形成媒体矩阵,通过众多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为剧场“引流”,线上播放总量破亿。

    5月23日晚,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的大一学生吴海露走上武林夜市街头,以一曲“文艺赋美”街头演出普及歌剧艺术。为了让歌剧走入百姓身边,组委会专门组织参演院团和艺术家,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基层,通过歌剧选段音乐会、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观众互动交流。

    主办地之一的嘉兴,有着“歌剧之城”的美称。此次中国歌剧节,有5部歌剧作品和一场闭幕式在嘉兴上演。

    5月20日下午和晚上,歌剧《孔子传》在秀湖音乐厅连演两场,场场爆满。顶级歌剧让不少市民过了把瘾。新塍镇钱码头村的吴文珠第一次接触歌剧艺术。“以歌剧的方式认识孔子,很新鲜。”吴文珠表示,自己平时喜欢跳舞,家门口的文化大餐给她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期待“浙江之歌”唱响

    中国歌剧节,堪称业内的大“party”。

    它不仅给优秀新作打开一个展示的舞台,也是从业者和爱好者之间的见面会。

    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浙江歌剧该如何走向全国?

    首先靠作品。

    此次,浙江拿出了两部近年创作的歌剧作品《红船》和《李清照》。

    _DSC8360-opq444113391.jpg

    《李清照》剧照

    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红船》,以歌剧史上罕见的宏伟巨制,将历史关注点投在承载着建党故事的红船上,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革命启航的光辉历程。整个舞台展现出一幅浓墨重彩、浑厚雄浑的油画式长卷;首次亮相的《李清照》以宋代爱国女诗人李清照为主线,歌颂其纯洁正直的高贵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浩瀚的宇宙长河中,李清照犹如一阵清风在中华文坛独树一帜,且广为流传的名篇很多都产于被迫南渡,生活于江南之时,尤其与浙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是《李清照》的作曲者之一。他认为,让作品站上中国歌剧节这样的大舞台,对标全国一流水平,有助于作品下一步的打磨提升。

    其次靠口碑。

    戏好不好,观众最有发言权。

    回望浙江过去的歌剧创作,通过充分展现浙江本土元素,让观众更有亲切感。如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主创坚持展现本地特色,特别加入“药行街”“马灯调”等宁波元素;歌剧《畲山黎明》融合了畲族的山歌、民谣,吸收畲族舞蹈传统步法,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兼具民族风情与现代气息。

    还要靠人才。

    多年央视春晚策划人和撰稿人、杭州籍著名音乐策划、作家朱海,带着由他编剧的两部歌剧作品《银杏树下》和《先行者》回到家乡,亮相歌剧节的舞台。

    以前回到杭州,或是因为晚会策划,或是因为文学比赛,但带着自己编剧的歌剧作品回来,还是一下子两部,对朱海来说是头一回。

    IMG_2101-opq430976275.jpg

    《银杏树下》剧照

    他的《银杏树下》,被音乐评论家誉为民族歌剧大众化的榜样,用敲锣打鼓的舞狮热闹气氛完成了小康生活的诗意序曲,也给家乡的歌剧发展带来了启发。

    朱海说:“最开心的,还是我的家乡浙江能举办本届歌剧节,体现出走在前列的气魄和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小众”歌剧如何“圈粉”大众
    第五届中国歌剧节来家门口了,24部大戏五月齐亮相
    两部作品亮相中国歌剧节,朱海:现在的歌剧越来越百花齐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