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或写成桑葚,又叫桑果、桑枣,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
桑椹为桑科落叶植物桑树所结的成熟聚花果实。桑之雌花受粉后,柱头逐渐枯萎,花萼和子房壁发育成多汁多肉的浆果,数十个小果,集结在同一花轴周围,即形成桑椹。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去杂质,可鲜食,也可略蒸后晒干食用。
“桑椹”,古文写作“桑黮”。《说文》:“黮,桑葚之黑也。”《广雅》则直接解释为:“黮,黑也。”故桑椹以果色紫黑而名。宋代寇宗奭指出:“本经言桑甚详,然独遗乌椹,桑之英精尽在于此。”
桑树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树木,有约4000年的栽培史。《诗经·卫风》称“吁嗟鸠兮,无食桑椹。”说是斑鸠吃桑椹过多,昏醉过去了。
桑与麻并称为“桑麻”,是农耕的代名词。《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闿运《序》:“家有置社,福我桑麻。”宋辛弃疾《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就是这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中国,桑椹已是民间喜欢食用的果品,有过救人渡荒的贡献。《汉武传》曰:“西王母神仙山上药,有扶桑丹所谓椹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史籍所载,称:“魏武帝军乏食,以干椹以济饥。”又道:“金有大荒,民皆食椹,获活者不可胜计。”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东宫太子刘秀在南阳起兵,在幽州附近,被王莽手下大将杀的大败,受了刀伤、毒箭伤,只身出逃,躲进一座废弃的砖窑。刘秀白天在窑里避难,晚上出来捡些果实来充饥,过了十来天,身上刀伤好了,箭毒消了,体力也渐至恢复。数年之后,刘秀做了皇帝,想起当年之事,随即命太监查明当年吃的果子,原来竟是桑椹。这样的传说难免太滥,但桑椹富含营养,却是不须置疑的。
桑椹也为历代文人所爱,并不惜笔墨。如:唐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诗:“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清于谦《桑葚·七绝三首》:“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叶申芗《阮郎归·桑椹》:“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蚕事毕,养新条,罗敷闲更娇。鸣鸠两两扈交交,双飞斗影高。”
桑椹嫩时色青,随生长逐渐变为白色、红色、紫红色、紫黑色,也有成熟时为饴白色的。《本草新编》有“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的记载。
桑椹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桑椹对溶血性反应有增强作用,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骨骼关节硬化。并对治疗糖尿病、贫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辅助功效。桑椹具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功能,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解除燥热。祖国医学认为桑椹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桑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鞣质,苹果酸以及钙质,维生素B1 、B2,烟酸和维生素C 等。
河南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桑树,结的是一种乳白色的果,个头比普通桑椹大。口感甜软,满口蜜浆。目前,该县桑树种植达到1万多亩,五六百年树龄的有上千株,百年以上的有7000余株。古桑树群的树龄、数量居全国首位。在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中,颐寿园古椹树群被确认为形成于1391年前后。
新疆的南疆是桑椹的主要产地,有黑桑、白桑。一般路边就有卖的,因为不经放,所以不大运得出去。
据《四时月令》载:“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其法:用桑椹汁三斗,重汤煮至一斗半,入白蜜二合,酥酒一两,生姜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李时珍说,桑椹酒“利水气消肿”。我作桑椹酒,则简便的多了。从市上买得新鲜桑椹若干,清水里放点盐,泡个几分钟,沥干、装瓶,以白酒淹没为宜,过一两个星期就可以饮用。桑椹是浆果,果汁与酒交融,经年不坏,可以随时取用。
桑椹为膏,服之可治金石燥热口渴,提精神及解小肠热。宋代寇宗奭介绍桑椹膏的制法为:采摘鲜桑椹,微研至碎,以布滤汁,陶石器熬成稀膏,加适量蜜调熬至稠,盛贮瓷器中。用时每抄一二钱,以沸汤点服,食后夜卧。
《本草新编》称:椹与叶功用实同,因椹艰于四季之采用,且治之不得法,功不及叶
矣,余备传方法使人尽知可也。中时采椹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桑椹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最恶铁器,然在饭锅内蒸熟,虽铁锅而无碍也。与熟地、山萸、五味、人参同用,实益若仙丹,诚恐世人不知制法,所以单言桑叶之奇者,盖椹与叶功实相同耳。桑叶采叶如茶钟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
祖国医学认为,桑椹具有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滋阴养血。安魂镇神等功能。用于消渴、阴虚肝阳上亢眩晕失眠、血虚肠燥、便秘等症。唐代著名学者、医学家孟诜《食疗本草》云:“性微寒,食之补五脏,耳目聪明,利关节,和经脉,通血气,益精神。”清末医学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称:“桑椹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解酒毒、祛风湿、聪耳明目、安魂镇魄”。鉴于桑椹对人体有如此多种功能,所以李时珍曾慨叹道:“平时不可不收采也!”
再说桑葚与桑椹。这两个字,《说文解字》《正字通》《六书通》《辞海》等都是通用,古文中多见混用。现在水果店或一般书报以写作“椹”为多,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葚”字。有一年在古荡农贸市场水果摊,我问老板为什么这样写,他还气势汹汹地说我:一辈子不读书,木字边有什么错,你以为草莓啊,草里长的啊?
哈哈,只能让水果店去卖桑椹,让写文史的去买桑葚。(图片由CFP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