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5月19日《新华日报》
“当时正在拍樱桃树上的乌鸫,移动镜头时恰好拍到了一只身体翠绿、翅膀暗红的鸟在吃樱桃。”近日,摄影爱好者大龙在桐泾公园拍摄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形似鸽子的鸟,“它的嘴还是灰蓝色的,很漂亮,之前没见过!”原来,这是只红翅绿鸠,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首次在苏州被镜头“捕捉”到。
这几年来,在苏州的公园、湿地等“绿意空间”里,迎来了不少稀客。全球数量不足千只的“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湿地嬉戏,卷羽鹈鹕在淀山湖栖息,“微笑天使”江豚、“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国蝶”宽尾凤蝶和“植物活化石”松叶蕨等纷纷现身苏州。鸟类里,仅去年一年,苏州就记录到20目64科330种,为历年最高纪录。苏州还首次发现了黄腹山鹪莺、小蝗莺、白头鹀等5个苏州市鸟类新记录种,其中黄腹山鹪莺是省内首次发现。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71个工业中类、505个工业小类。令人意外的是,在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城市,也能“孕育”如此多的“精灵”,这背后离不开苏州提前织密的“保护网”。
去年底,《苏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印发,明确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度、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等9项主要任务、30条重点措施,并逐一确定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一系列举措助力苏州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在70%以上,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0.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超90%等目标“有迹可循”。
相较于鸟类、昆虫等动物容易被摄像头所捕捉和观测,植物则需要脚力进行“植口普查”。4月下旬,吴中区启动热点区域2023年生物多样性观测,并选定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的太湖生态岛为主要观测点位。
“植口普查”怎样进行?实地调查前,技术人员将调查范围划分若干个正方形网格,每个网格设置一条调查样线。根据遥感影像判断每个网格的生境,依据生境特点设置样线路径,边步行边拍摄样线两侧植物,进行“植口普查”。探秘“宝藏生态岛”后发现,春季植物共300余种,包括丁香杜鹃、羊踯躅、云实、华东木蓝等观赏植物,金樱子、韩信草等药用植物,沼生水马齿、鸡冠眼子菜则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物种。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生态质量状况的指针,种类越丰富,生态环境就愈发“容光焕发”。走在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里,满眼郁郁葱葱,湿地、植被层层叠叠。苏铁、水杉、野大豆、香榧树等国家Ⅰ级、Ⅱ级保护植物绿意盎然,总在不经意间与之打个照面;扁锹甲、疑步甲、黄脉翅萤等昆虫活跃在枯木、枝头、落叶间;运气好的话,在沼泽、池塘、芦苇荡间,还能看见在此居留的小田鸡、普通秧鸡。
该开发的大力开发,该保留的坚决保留,让天福湿地公园成为了“生态绿肾”。如何让鸟类、昆虫不仅更爱这片湿地,还能与农田、人类和谐相处,天福湿地公园在不断寻找这把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钥匙”。
昆山花桥在做建区规划时,天福湿地公园在内的8公里土地就被规划为永久性农业用地,其中一部分为湿地和城市公园。经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后,公园内设计了大小、深浅不一的水塘,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夏天鸻鹬类比较多,水位就控制在5到10厘米。给白鹭用的水位在10到30厘米。冬天雁鸭类比较多,水位就在50到80厘米。”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宁介绍。
在天福湿地公园内,目前监测并记录到的鸟类就有214种,而湿地只有140亩,怎样扩大候鸟的栖息空间?周边的农田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农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不打农药不施肥,冬季来临的时候,水稻田里灌进水,就成了鸟类喜欢的“水天堂”。与此同时,鸟类在冬季水田停留,抑制了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升稻米质量和安全,人与候鸟共享稻田的模式也由此形成。
一串数据可以显示这些“宝贝”有多喜爱天福湿地公园:已监测并记录到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黄胸鹀,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2种、维管植物549种、昆虫325种、底栖生物15种、鱼类35种、两栖爬行类16种、哺乳类9种,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在这里构筑而成。正因如此,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项目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是省内唯一湿地类案例。
在“严格守护”生态环境、展现苏州决心的同时,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苏州也会“严肃对待”。去年5月,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首个替代性修复实例落地,为企业修复生态环境开拓了新渠道。今年2月,吴中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检查发现,区内某电器公司存在违法行为。经调查评估和磋商,该公司通过劳务代偿进行替代性修复。这也是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首个劳务代偿案例,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方式提供经验。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苏州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需要全社会携手共同参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鹤表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来自自然,依赖自然,每个个体都要付诸行动,走入自然,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践行者。”
(图片来源:苏州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