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湿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杭科院旅游管理学院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50余名学生。
师生们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将课堂搬进景区(研学营地),开启一段“‘体验式’研学、‘实景化’教学”的文化、学习和成长之旅。
精心设计课程,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湿地乡土植物有哪些”“桑基鱼塘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湿地保护如何体现生态效益”……在设计本次研学课程任务书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程负责人杜萍把这些思考都融入任务书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对西溪湿地进行调研。
“完成任务书中‘湿地保护对生态环境有哪些意义’等任务,我们充分领略学习了西溪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之美”,研学旅行2111班林嘉祥同学通过实地研学后表示,“通过本次‘沿着足迹学思想’研学之旅,我更加理解了浙江的生态优势,作为入党发展对象,从中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课堂搬到景区,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西溪,且留下。各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参加本次的研学活动,我是你们的研学小老师……”
“小朋友们,兰里研学大本营是一家集劳动教育、自然教育、非遗手作教育等一体的研学大本营……”
一到景区,学生就进入角色,以“小先生”的状态带领老师、同学实景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现场开展研学活动,既锻炼了研学专业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运用能力。
《研学旅行实施指导与评价》课程负责人余云建表示,通过常规课堂和“行知行走”课堂,把研学活动放到研学基地里开展,能有梯度、深层次地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实际操作,也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情况进行深入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